规范市场促进就业——关于景德镇市散工劳务市场的调查
城市散工被称作“候鸟”,他们的成员大多来自农村。为了生活来到城市,聚集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城市角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散工劳务市场。这些散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散工劳务市场往往伴随着垃圾遍地、占道揽活等不文明现象。为加强散工劳务市场管理,市就业部门近期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对全市散工劳务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
从调查的结果看,我市的散工劳务市场主要在国贸广场、新桥、昌江大桥、豪德贸易广场、新德园、浮桥等地,大型散工市场主要在豪德贸易广场与国贸广场。所有散工劳务市场都没有固定的聚集场所,在街道店面旁聚集等待业务。全市散工人员大概有500人,年龄大多为35岁到55岁,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散工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技能培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装修及搬运行业,有水电工、木工、泥工、装修工、挑沙、搬运卸货等工种。散工相对于企业用工,具有不需要高学历、较强专业技术等优势,在年龄方面也无明确要求,就业比较灵活。但由于市场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遇到拖欠工资、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发生时,很多人不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散工务工人员因为流动性大,难以管理,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缺乏正规的散工劳务市场,聚集地都在户外,且都集中在我市重要交通地段,多时可以聚集三四百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给来往车辆带来了许多不便,务工人员自身安全也没有保障。
针对这些现象,我市就业部门对露天零工务工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并对散工人员务工行为进行规范,逐步引导散工持身份证到街道劳保所进行登记备案,免费为散工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劳动法规教育及技能培训,并颁发《零散务工人员务工证》持证上岗,督促其自觉接受市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依托街道(乡镇)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开设社区零工劳务超市,将现有已形成的露天零工劳务集市,分别划归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管理,在不影响城市市容、道路交通、市民生活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开设一批规范的零工劳务超市,搭建供需平台,设立全市统一的标识,引导务工人员和雇主进场进行洽谈交易,为困难人员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