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西工业砥砺前行 2016:提速增效更需发力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工业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千方百计稳增长、聚精会神调结构,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工业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下半年以来,实体经济压力加大,工业增长不及预期,但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精准发力,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一、2015年全省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1、生产中部领跑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268.9亿元,同比增长9.2%,高出全国3.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并遥遥领先第二名0.6个百分点,保持了全国领先、中部领跑的良好格局。全省重点监测的350种主要工业品中207种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117种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光缆增长116.2%,光电子器件增长41.8%,太阳能电池增长23.5%,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20.5%,LED电视机增长20.4%,工业锅炉增长18.1%,矿山专用设备11.5%。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全年完成7503辆,比2014年增长13.6倍。
2、总量比重提升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59.4亿元,同比增长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国的3.0%,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我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较2014年有所提升。工业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126.6万元,比2014年增加3.7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2万元。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92.9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分别高出大、中型企业9.2和2.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906.6亿元,增长7.9%,增幅分别高出大、中型企业18.2和4.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增收好于大中型企业。
3、园区实力增强
截止2015年底,全省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618.8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85.8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08.3亿元,增长4.6%;实现利税总额2973.2亿元,增长6.6%;从业人员217.1万人,比2014年净增8.9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园区达73个,比2014年增加2个;过千亿元园区达到4个,新增2个。
二、工业运行中的积极因素
1、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2015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稳增长政策措施不断加码,下大力气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随着各项措施的持续落地生效,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据相关部门测算,全年工商业用电用气同价、降低失业保险费率、降低物流成本三项措施分别减少企业成本约14亿元、7亿元和2亿元,工业企业增产增效奖励资金约2亿元,涉企收费项目清减率达70%左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下降9.7%,比2014年下降20.5个百分点(2014年增长10.8%);利息支出占财务费用的比重为89.2%,比2014年下降6.0个百分点。8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获得政府补贴收入45.3亿元,增长64.3%,对全省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35.3%。
2、全民创业劲头十足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两年中,全民创业蔚然成风。两年里,全省共新登记私营企业16.27万户,带动就业149.5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新增从业人员16.9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增量的46.6%;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入库企业1467户,比2014年增加203户,拉动工业增长3.5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数量保持逐年增加,对全省工业在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领域集中,全省工业集约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快。2015年,全省增加值总量前10位的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4608.1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63.4%,比2014年提高0.3个百分点。据省工信委统计,2015年,全省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361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利税984亿元,增长10.8%,快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带动就业110.9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10万人。
三、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
1、需求不改善,化解库存难
需求持续疲弱。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5%,比2014年回落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交货值增长2.5%,大幅回落23.8个百分点;国内销售产值增长5.2%,回落8.4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11.4%,比2014年提高7.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重点调查的89种产品中,52种产品年末库存比年初大幅增加,其中布增加5.1倍,化肥增加2.5倍,服装增加1.8倍,铜材增加1.6倍,钢材增加22.6%,粗钢增加15.7%。需求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快、占比高,重点产品期末库存比期初增加较多,工业去库存压力较大。
2、利润下滑快,信心提振难
高成本低价格双重挤压,企业盈利大幅下滑。2015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6.2%,降幅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连续46个月低位徘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比2014年大幅下滑11.7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盈利不佳,严重影响企业扩大生产积极性。景气调查显示,2015年4季度我省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36,较2014年下降4.99点,创2012年以来新低;仅28.6%的企业对下季度行业总体运行状况表示乐观,较2014年下降4.4个百分点;仅7.8%的企业计划增加下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较2014年下降3.7个百分点。
3、有效投资少,后市发力难
工业投资放缓,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严重影响工业增长后劲。2015年,全省工业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12.8%,低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52.5%,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比2014年减少245个,下降13.3%;计划总投资额比2014年下降7.2%,较2014年回落23.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减缓会进一步影响2016年新增企业的数量,进而影响工业后市发力。
4、区域不同步,协调发展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加快形成“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但由于部分设区市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区域之间的增长差异拉大。南昌市、九江市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20%和14.2%,同比分别增长9.4%和9.9%,分列全省第4和第1位,昌九经济体“龙头”效应持续强劲。相比之下,赣州市工业增加值占比10.4%,仅增长9.2%,列全省第7位,比2014年下降4位。除景德镇外增加值总量后四位的设区市中,鹰潭、抚州、新余、萍乡增速相对较低。新余市由于钢铁、光伏等行业低迷影响,由2014年的第8位下降到第10位。萍乡市面临钢铁、煤炭产业去产能等压力,增速连续两年垫底。新增企业数量方面,九江市新增252户,南昌市新增177户,两地新增企业数量占比29.3%,鹰潭、新余、萍乡三地合计占比8.8%。
5、创新投入少,增产增效难
创新活跃度不够。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1.5%开展了研发活动,近9成企业没有研发活动。研发投入强度不够。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41%,连续多年处于较低水平。科技产出不高。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6.4%和5.7%,分别比2013年下降0.4和0.6个百分点。不论是投入总量还是研发质量,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在中部靠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产品竞争力。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88.1%,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和新动力增效构成拖累。
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1、立足稳增长,抓好实体经济帮扶
用足用好稳增长各项措施。首先,要把降低企业成本放在首位。通过调整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延长低谷时段、大工业用电实行奖励等措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进一步加大涉企收费项目清减力度,能不收的坚决杜绝,能少收的一律从低收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性担保等各种措施,加强企业信贷支持,着力缓解企业流动性不足问题。进一步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社会保险费。打好“组合拳”,着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其次,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和税务部门的政策弹性杠杆,切切实实把稳增长各项政策用足用活用好。
2、立足提质量,抓好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采取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对自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企业,给与资金奖励等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二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奖励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三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经同意离岗创业的人员一定时期内保留人事关系,确保出得去、回得来,免除后顾之忧。
3、立足扩增量,抓好工业有效投资
首先,优化投资结构,稳定增加有效投资。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总量,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等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PPP项目落地,稳定发挥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次,要下大气力招商引资,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尽快消除目前由于大项目投资明显减少和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偏小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应采取措施,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进展,督促签约的项目尽早落地,落地的项目尽早开工,开工的项目尽早投产,及时达产达标,早日入库,尽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4、立足调结构,抓好工业转型升级
结合“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15”规划,加快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有色、建材、纺织、农副食品等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差异化、集约化”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突出发展节能和环保装备、产品及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产业依托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企业,形成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成套设备制造、矿山机械等;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种高品质材料及应用产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中成药,做大做强医药产业的同时,注重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其它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
5、立足拓市场,抓好产能利用率提升
2015年4季度,我省工业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为78.8%,两成以上产能闲置,不仅浪费生产资源,而且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开拓市场,提升企业产能利用水平,需要供需两侧齐发力。从需求侧看,一方面要创新模式引导和扩大省内需求。省、市、县(区)应对区域内重点企业开发的重点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自主创新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品,在市政工程、示范工程、政府采购等项目中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瞄准国际和省外市场,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机遇,扩大省际和国际产能合作,有效转移省内多余产能;加快推介我省特色和优势产品,占领外部市场。从供给侧看,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和结构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