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擘巴金的两块美玉 翻译和创作的双璧
《春天里的秋天》和《秋天里的春天》的书影
文学巨擘巴金先生有两本书名中文字颠倒使用的作品,一本是翻译小说,书名《秋天里的春天》;一本是创作小说,书名是《春天里的秋天》。这两部小说是巴金作品中的两块美玉———熠熠生辉的双璧。
这两部小说的题目,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和象征意义。从字面上看,两者的含义正好相反,但实际上它们所反映的内容都带有悲剧性质。
一周译完《秋天里的春天》
《秋天里的春天》原著者是匈牙利的尤利·巴基。他是一位诗人兼作家,在世界语文坛上负有盛名,他用世界语写过小说、诗歌、戏剧等8部作品,这些作品流传甚广,被译成13种外国文字。被介绍到中国来的,除了巴金翻译的《秋天里的春天》外,还有长篇小说《牺牲者》(钟宪民译)、短篇小说《遗产》(索非译)等。这部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是尤利·巴基于1929年在布达佩斯创作,讲的是一个学生和一个卖艺人的女儿、两个“拾得的孩子”之间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秋天,爱情在两个灵魂触碰的瞬间产生了春天般的温暖。
1931年,巴金仅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尤利·巴基这部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从世界语翻译成汉语,并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写下《译者序》。从第二年的4月到7月,在《中学生》杂志第23号至第26号上连载。
爱情悲剧催生《春天里的秋天》
1932年春天,应朋友之邀,巴金第二次到福建晋江,看望在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学的众多朋友。朋友曾带他去看望一个被封建家庭逼婚而疯了的少女。他看到少女几次“秋天般的微笑”,秋雨似的泪珠。他回到上海后不久,又听说了他在黎明高中的朋友郭安仁(散文家丽尼)身上发生的一件凄婉的爱情故事。
一位女学生悄悄爱上了多才多艺的老师郭安仁,这位姓吴的女学生,巴金第一次到泉州时见过,她是位秀丽、活泼的华侨姑娘。然而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吴的父母早已为她安排了终身命运,她的未婚夫就是黎明高中的校董,一个有钱有势的青年绅士;而丽尼“是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巴金《关于丽尼同志》),自然斗不过封建势力,于是他被赶出学校,在迷茫中出走鼓浪屿。可是这位痴情的姑娘仍然执着地爱着他,在举行婚礼的前夕,她竟然冒着滂沱大雨来到鼓浪屿,表示愿意逃婚,跟随她的老师到天涯海角流浪终身。可是丽尼是个穷困文人,哪里能够摆脱周围密布的罗网,为了不让她吃苦,只好婉谢。姑娘绝望地回到泉州,她美丽的灵魂终于被封建礼教吞噬了,她虽然没有发疯,却默默地憔悴死去。这两位少女的悲剧深深触动了巴金的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写出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
译作、创作姊妹花
小说写成后,苦于没有恰当的题目,当时《秋天里的春天》,刚刚在《中学生》月刊上连载完毕,正准备交给开明书店印单行本,当巴金重读全书时,忽然灵机一动,给自己刚刚完成的中篇小说想出了一个题目:《春天里的秋天》。《春天里的秋天》首先在当年5月23日至8月3日的上海《时报》上连载。1932年10月,两本书同时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
《秋天里的春天》和《春天里的秋天》的设计是一致的:书的封皮是本白色,上下切口各有一排花纹,中间是一块竖放的长条形的框。《秋天里的春天》是黄绿色框内飞白出特大号的书名;《春天里的秋天》可能要表现春天,框的底色是草绿,飞白出特大号的“春天里的秋天”六个字。两书的大小略有差别,《秋天里的春天》略大些,相当于现在的32开本;《春天里的秋天》略小,相当于34开或更小些。两本书放在一起,像一对姊妹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作品的思想倾向来看,《春天里的秋天》显然较《秋天里的春天》进步,但是,除了书名的确定以外,在某些艺术手法上,《春天里的秋天》又受《秋天里的春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