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土局经开分局节约集约拓新路
善治善为强管理 节约集约显成效
南昌经开区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汽车机电、新材料、家用电器、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压力急剧增大,已成为当下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焦点、难点问题。为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市国土局经开分局迎难而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闯出一条 “五结合”的节约集约高效产出的用地新路。
科学规划与立体开发相结合
如何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市国土局经开分局负责人有着清晰的思路:严格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把规划作为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盘”。坚持“规划一张图、管理一盘棋”,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建立土地立体开发机制,向“空中”、“地下”要地。
针对投资大的项目,市国土局经开分局按照“规划控制,分期供地”的原则,一期供地均控制在200亩以内,并根据一期项目投资建设产出效益,决定后期是否供地及供地规模。
“一般产业项目规模原则控制在50亩以内,对于投资较小、产出效益较好的企业,不独立供地,支持进入标准厂房。同时,鼓励提高容积率,严格按规划有序建设。”市国土局经开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把握主动才能严防“用而未尽”圈地现象的发生。
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益相结合
在严格执行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江西省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市国土局经开分局建立项目申报预审制、项目落地准入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用地项目的准入门槛,有效提升集约用地水平。
据介绍,对于即将进入经开区的企业,市国土局经开分局实行“三化 ”管理,即深化项目的建设内容、量化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硬化项目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开区辖区的“双控标准”从2011年投资强度200万元/亩、每年税收10万元/亩提高到现在投资强度300万元/亩,税收提高到每年15万元/亩,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高效产出与盘活存量相结合
为了实现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双赢,市国土局经开分局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把供地“闸门”,充分挖掘和盘活存量用地和闲置土地。
对供多用少、投资强度不足的土地,市国土局经开分局鼓励土地使用者通过企业内部挖潜,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低效利用且企业无力实施二次开发的土地,市国土局经开分局采取退出机制,由经开区管委会重新配置。
近年来,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市国土局经开分局积极采取盘活存量的措施,保障辖区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地。例如,为满足辖区某产业群快速投产的要求,经开区将经营不善的两家台资企业闲置厂房和用地整体盘活给该产业群使用。截至目前,该产业群项目总投资已达58亿元,产值将达60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以上,明年产值规模可超120亿元以上。
部门联动与供后监管相结合
“所有招商项目,入区前必须提交招商项目协调会研究,经发、财政、规建、招商、国土等部门从项目发展、产业政策、供地政策、投入产出效益、用地规模、布局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供地政策,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市国土局经开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项目不仅要招进来,还要留得住、发展好。经开区各部门联手对进区项目各部门共同跟踪、共同服务、共同监管。招商部门从项目入驻、筹建、建设、运行进行全程跟踪,特别增设综合处,全面跟踪招商项目进区协议的履行情况。国土部门内部建立了“批—供—核—查”的监管体系。“批”:按国家规定、按程序组织报批建设用地材料;“供”:按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及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供应建设用地;“核”:在用地单位报建联审过程中,按出让合同约定审核规划布局、建筑总量、配套建设等情况;“查”:每月巡查用地单位履行出让合同情况及项目的开工、建设情况。
依法处置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为了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防止闲置土地的产生,市国土局经开分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从2009年始,该分局对新供用地抵押期限和金额进行控制。如:一年内未动工的土地,不再办理抵押登记或续贷手续;属闲置土地,不得办理转让、出租和抵押登记手续;被认定为闲置土地且已办理抵押登记的,抵押期满后,不得办理续押手续等措施。在震慑闲置的同时,为政府收回处置“用而未尽”及闲置土地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市国土局经开分局还建议区管委会法律顾问参与闲置土地及用而未尽土地清理工作,采取行政、法律两条途径推进经开区闲置土地处置工作。
通过上述措施,积极主动介入抵押、司法查封土地的处置,降低成本优先收回,如今,经开区已基本杜绝了新的闲置土地的产生,在土地管理上实现了“五转变”: 即从土地低效利用转变为高效产出、从用地单位任选址转变为推介用地;从用地单位要多少给多少转变为高标准核定用地;从土地供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控制;从国土部门一家管转变为大家管。完成了从土地粗放式管理转变为节约集约式管理。
(何文军 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