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构建“12345”防灾体系连续七年实现“零伤亡”

12.01.2016  21:23

近年来,宜春市积极构建“12345”防灾体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统计,2015年,全市因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18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万元,但由于监测预警及时,及时转移群众2886人,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

突出“一个重点”。 坚持突出“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重点,由局领导带队组成11个督查组,深入基层督查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7个,历年未竣工地质环境项目32个,做到不留盲区、不留盲点。扎实开展矿山和水电工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检查矿山和新建水电工程572个,发现地灾隐患点27个,督促业主单位进一步落实防灾措施。

抓好“两个结合”。 坚持地灾防治与地灾治理相结合,强化地质环境项目实施力度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项目绩效考评工作,不定时赴现场抽查项目实施情况,坚持每周调度一次项目进展。先后对2个项目进行绩效考评,3个项目通过省厅终验,7个项目完成市级初验,5个项目完成清算。

落实“三个责任”。 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国土部门的监管责任、监测人员的监测责任。市、县两级政府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市国土资源局与市水利、市气象、市水文等部门会商汛情4次,及时提供强降雨期间气象预报10次,发布地质灾害预警4次,为各地组织受威胁群众主动避让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宝贵时间。强降雨期间,监测员全部坚守工作岗位,扎实做好地灾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信息报送工作,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实施“四级联网”。 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着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全市共设置地灾监测预警点1124个、专业预警点57个、群测群防点1067个;建立隐患排查队伍190个,包括专职人员472人、兼职人员736人,形成了一个完整规范的网络体系。如:铜鼓县在迎战强降雨过程中,对全县15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24小时监测,累计转移受地灾威胁群众1000余人,成功处置5起地质灾害险情。

立足“五个面向”。 坚持面向领导干部、基层群众、中小学生、监测人员和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咨询活动,散发地质灾害防治各类宣传资料600余份,现场答复群众咨询100余人次;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丰城市曲江中心小学参与演练师生达1500余人,进一步提升了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业务骨干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监测员、受地灾隐患威胁的群众代表共70余人;组织编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手册》1600本,免费赠送给全市每一名地质灾害监测员,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监测员识灾、报灾、避灾和防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