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幸福:宜阳新区善待失地农民的新探索
幸福是什么?理解不同,答案也不一样。
对宜春市宜阳新区2万多名失地农民来说,他们的答案很平实:住得舒服,活得有尊严,没有后顾之忧。
资料显示,近几年,宜阳新区房屋征收面积186万平方米,安置失地农民2万多人,但全区没有发生一起因房屋征收而引发的群体事件,没有发生一起失地农民群体性上访。在探索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方面,宜阳新区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先来说说住得舒服。
提起宜春的景福花园小区,很多人知道。小区位于锦秀大道,西侧是宜春汽车总站,南边紧靠宜春中学,北临国际商贸城、会展中心及北湖公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小区内环境优美,宽敞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高楼,景观花草宜人,健身场所、车库一应俱全…… 1月8日,记者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档花园社区。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景福花园小区竟是安置小区。
“衣食住行,民生之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住就显得非常重要。住得不舒服,何来幸福?所以,要让失地农民幸福,首先就要解决好他们住的问题,不光要住得下,还要住得好。”和记者交流,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全顺谈了他的心得。
在宜阳新区,有个规定上下皆知,那就是:安置房建设标准,高于普通住宅区建设标准;建设安置房,舍得拿出黄金地段。新区近年新建的安置小区,如景鸿花苑、宜和园、钓鱼台小区等,都处在繁华闹市区。翻开区里制定的《安置房建设标准》,记者发现,10条30个细则,从规划设计到地面建设再到室内构配件,其标准之细、规定之具体,让人佩服。“我们有规定,多层建筑容积率为1.6,而一般商品房则是2.2至3。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楼与楼的间距更宽,意味着居民一年四季,从一楼到顶楼,即使冬天也能晒到太阳。”陪同采访的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邹思球笑着对我们说。
再来说说活得有尊严。
在新区采访,听到两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安置房选址让利于民。宜春贸易广场旁边有块地,约120亩,处于商业繁华地段。区里原计划开发做商品楼,许多开发商也主动上门谈合作,地价炒到每亩200多万元。后来,区里计划建设一处安置小区,征求意见时,房屋征收户把目光盯住了这块地。是让利于民,还是继续搞开发?区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如今,这块地已建成钓鱼台小区,近200户房屋征收户在这里安居乐业。
故事二,安置小区顺应民意改名。卢洲北路有个安置小区,叫坤山小区。感受到政府的细致服务,享受着身边的幸福生活,小区居民想把坤山小区改名为“宜和园”,取“宜居和谐”之意。区里支持了他们的想法。1月7日,记者慕名来到该小区,几十米外,“宜和园”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小区大门口镌刻着一副对联:“和山和水和天下,宜山宜水宜家园”,真实地表达了居民们的心声。
“什么叫尊严?字典上解释: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具体到新区失地农民,就是他们的意见得到尊重,诉求有回应,合理需求包括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在新区管委会二楼办公室,管委会主任于贵龙侃侃而谈。
在宜阳新区,有个制度雷打不动,那就是矛盾纠纷协商调处现场办公会机制。管委会领导每月定期带队深入社区,召开现场办公会,将群众合理诉求摆上桌面,阳光操作。同时,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和问题销号制。对群众意见,现场明确由谁办、怎么办、何时办;提出的问题,编号入册,问题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延误一个通报一个。从解决生活小事到为9个安置小区约8400户提供物业管理,从而在全市率先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从限期为3700户安置户办理房产证到开展文体活动……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答复。
顺应居民文化需求,去年7月,首届“百姓大舞台”草根选秀活动启动。“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近5个月的演出,涵盖新区十大社区,上千人参与。家住大塘社区的袁阿姨,从预赛海选到半决赛再到总决赛,几乎场场不落。“可热闹了,我们都叫它是家门口的‘星光大道’呢!”说起前不久的总决赛,袁阿姨脸上依然荡漾着喜悦的神情。
“住得舒服也好,活着有尊严也罢,解决的都是眼前。其实,失地农民最关心的,是将来怎么办,生活有没有保障。所以,长远之策,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与记者交流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时,胡全顺显然对这个问题思索了很久。
这几年,在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方面,宜阳新区进行了许多新探索。
送失地农民免费上大学培训,就是探索之一。从2010年8月起,由区里出资,每年有计划地输送100名左右失地农民到正规院校接受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对“4050”人员,则通过财政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同时享受每月200元社保补贴。对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把1753名60岁以上老人免费纳入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保。同时,随着宜春国际五金家居城、喜来乐大酒店等大型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营业,提供的3万多个就业岗位,使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记者 罗云羽 朱力)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