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张艺谋对“审查”的回避有些矫枉过正
“本来我希望创作一部‘抗拍性’的小说,但张艺谋的改编让我觉得他的切入角很刁钻。”这是《归来》首映时,严歌苓对创作初衷和电影改编的解读。影片上映后,我们重新审视这番话语不难发现,不仅在创作中,即便是面对采访严歌苓也展现了极高的语言驾驭力,“刁钻”是实,但是否“成功”她却并未给下定论。
对比原著《陆犯焉识》,张艺谋的《归来》改变了太多,而对于看过原著的读者,这些改变也彻底丧失了原著的味道。“审查”,不能否认是张艺谋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文革”“反右”早已“脱敏”的当下,不能不说他这次有些矫枉过正。
人物——
之于《陆犯焉识》,主人公陆焉识的人生变迁无疑是贯穿小说的关键。从民国时期风流倜,抗战时期恃才傲物被无端下狱的陆焉识,到解放初期“右派”的“老无期”,再到平反后遭遇爱人失忆、家人冷落的“老家伙”,严歌苓虽然以陆焉识为切入点,但却道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遇。可以说,这才是原著最引人深思的精华。
但《归来》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被刻意模糊的历史背景和极简化的人物设置。原著中“人反革命,胡子也反革命”的刘胡子、被两斤青稞撑死的徐大亨、被谢队长“加工”到半死不活的梁葫芦……这些形形色色的“死者”踪迹全无,作为真正撑起小说人物命运的枝叶,没有了他们,《陆犯焉识》对民族苦难的反思也就失去了立足点。
故事——
“平反释放”还是“婉瑜丈夫”
即便是对陆焉识“摘帽平反”后的岁月,张艺谋也莫名其妙地舍去了大量可供挖掘的段落。在此,即使只保留“刑满释放”这一“冲突点”来看待这一角色,原著中儿子刘子烨对父亲的误解和嫌弃,“大龄知识女性”小女儿冯丹钰的爱情悲剧,小说叙述者“我”——孙女与陆焉识的隔辈情缘,以及街坊邻里对陆焉识身份从“老教授”到“刑满释放”的态度变化,这些都是电影值得挖掘的部分,也好过《归来》中黄昏恋的舍本逐末。
爱情——
作为《归来》除去陈道明、巩俐的第三主角,有关于陆焉识女儿丹丹的剧情,与原著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在那个年代芭蕾舞演员丹丹因错失吴清华一角,而“揭发”的设置还可以自圆其说的话,那小说中,“老几”为“让婉喻亲手将他扭送公安机关”,以在政治生命中填上一抹亮彩的初衷,到最后“未免影响妻子刚刚平静的生活,自首、离婚”才是对两人爱情,最感人,也是最残酷的凸显。反观电影,“爸,你走后,妈就没锁过门”那让人无法不产生误读的苍白爱情,张艺谋所谓的“爱情片”也丧失了灵魂。(记者 王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