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平:做人与做事的联想

10.05.2016  11:21
 

一一由“换届学习”而思考的……之二

 

  近几年来喜欢读一些人生伦理和哲学方面的书,如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和《人生不较劲》,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有梦不觉人生寒》,姜戎的《狼图腾》,纪伯伦的《先知》,还有邱东的《统计使人豁达》等等。读后感悟到:习近平关于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原则等系列重要讲话,既是共产党人为人处世高尚品德的深刻阐述,也有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性规律。这里就“做人与做事”方面摘录一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之。

 

  (一)关于做人

 

  记得曾经有一个同事对我说:我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说:自己不会左右逢源、拉关系,因此常常会“落选”。殊不知:先做人,后做事。人没有做好,事也就做不好。

 

  1、做人起码的两点。“先做人,后做事”中的做人,最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尊重他人,二是为人着想。前者是品质的核心,后者是行为的标尺。我们反过来看这个问题:

 

  不尊重人的人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心里总装满了个人利益的人,常常会让自己利令智昏,因为既得利益没有得到或受损,便会仇视一切,目空一切,不知尊重为何物。或者戴上有色眼镜看问题,把人群分成了三六九等,专看他以为那些高层次的人,但由于他并不属于高层,总是在巧言令色,奴颜婢膝,如同哈巴狗一样。我鄙视讨厌自私自利的人。

 

  不为别人着想的人,就没有人替你着想。都说人心长位置都不太正,所以人们常说,人都会偏心的。说的固然不错,但无论怎样,心总不会也不应该长在肩胛骨上吧?人是动物,但又不是动物,人与动物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我以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最主要的是体现道德层面上,道德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分水岭。人有本能,动物有本能,人之所以成其人,是因为本能受制道德的调解。当本能冲破了道德底线,人就与动物没什么区别了,甚至不及一些温柔的动物。

 

  2、我们常说:读书读人。我从读的一些书中也悟到:做人就要柔刚兼溶,张驰有度,虽然我做人并不极致地好或一般意义上完美。人们往往以为那些有礼有让,与世无争的人是傻子,实际错了!其实在这些人的身上,往往深深地潜藏着让凡人难以揣摩的大智大勇。那些“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都是这类人。而不是那些摇头晃脑,伶俐乖巧的人,他们尽管变幻莫测,却往往一无所获。看来人人都是一本书,都有许多可读之处。

 

  读书是一个完美做人做事的好渠道。人通过读书,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促狭、偏激等是逐渐可以变得谦逊、淡泊、平和的。当你经过一番克己的陶冶后,确实具有了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后,就可以做事了,也能真正的办好事情。

 

  2、仁者的自我做人。周国平曾经武断地说:不会做人的人是永远做不好事情的,哪怕是一件小事。看来: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具备了这一前提,才可把事情想开,才能把事情做好。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我、打破自我、改进自我、最终战胜自我的过程。

 

  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锻打、去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古人说的“仁者无敌”要我理解就是人格的魅力是无敌的,是不可战胜的。也就是说在你有了战胜自己的能力时,才会产生战胜对手的那种强大的张力,此时要办好任何事情,都将不在话下了。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后盾,就会失去处事的眼界,往往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处理问题,以个人利益为重,以满足自己欲望为处理一切事的首选与标尺。这种人做事是做不好的。

 

  3、《论语》中道理。于丹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她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道出: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这就是《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论语心得》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于丹说: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也从中领略了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仁服人古今真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使我们快乐地生活,找到内心的安宁,愉快地做人做事。

 

  (二)关于做事

 

  我是个善做小事重细节的人,并且很注重做事的过程而非结果。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在所读的书对做事有些新的感悟。

 

  1、做事有两种境界。很赞同周国平关于做事的两种境界说法,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

 

  正因为有了道德的境界,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从长远看,做事的结果终将随风飘散,做人的收获却能历久弥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会问你做成了什么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间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2、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权力的使用最能检验出掌权者的人品。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是多么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彰显了乃至仿佛放大了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天赋,才能,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3、做事与做事业。从参加工作起至今,我都坚信:工作着是美丽的。纪伯伦的《先知》,作者以优美流畅的文字,像潺潺流水般向我们阐释关于人生、爱情、生活的认识。如写到对工作的态度: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联系为一。在这本书里,又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给人以温暖和启迪。

 

  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时光,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项目标或是一件小事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奋斗也值得我们骄傲,因为无数件卑微渺小的事累计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计而成的,而每一块石头都很简单,金字塔却宏伟而永恒。

 

  4、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这也许是我的天性。我认为,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能在做细的过程中找到做事的真谛,享受做事乐趣。对待小事也要倾注全部热情:倾注全部热情对待每件小事,不去计较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实、美好。

 

  工作中没有小事:点石成金,滴水成河。只有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用心用情,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那些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神情专注,心情愉快,并且主动找事做,在实干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作为领导干部拿着国家的俸禄和纳税人的税薪,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自己工作和单位,你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完成工作,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人。

 

  悄悄地为他人做点好事。试着去真心真意地帮助别人,当这一切完全发自你的意愿时,你将会感觉到这是件多么快乐的事,你的心灵就会得到回报:一种和平、安静、温暖的感觉。

 

  (三)统计使人豁达

 

  岁月如梭,人生如梦,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与统计结缘35个年头了。去年一位国家统计局的老领导送我一本邱东教授的书《统计使人豁达》,这是本关于统计的随笔集,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以后又细读了其中的几篇,很受益。

 

   1 、统计的大数推理原则,使人豁达。 邱教授曾这样描述自己“搞了多年统计,却是不精于计算更不精于算计的人”。“做这个判断,并不只是专业的偏爱,而是生活历程中对统计专业优势的一点切实感受。”我从工交统计30年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3年的切身感受中,受益于统计带给的豁达,也许正是这种不精于算计给了统计人很多的豁达,也给了我很多人生和事业的享受,使我在事业和生活中逐步进入一种自己想要的状态。

 

  又说读书读人。从邱东教授的经历看,学统计、当老师、做领导,辞官职、做学者、当博导、写随笔,可谓丰富多彩。经历时代变迁,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的盛年,给自己的定义为不精于计算,应该是邱教授的自谦之词,其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成就足以说明其计算功底之深厚,这个计算也许无复杂模型,也许就是加减乘除,但却用的最合适,最符合实际,也最有价值。周国平这样评价邱东“不管有多少人倾心权力,但总还有人爱学问胜过爱权力,邱东就是这样的人。做官也好,做学问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在做人。

 

   2 、统计的宏观把控意识,使人豁达。 统计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宏观大势的把握上,对个体数据如何处理,也取决于怎样科学地得到对总体的认识。久而久之,统计的训练使人的宏观意识得到强化,遇到问题习惯将之放在时空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比如统计专业讲的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等,都是从大的方面讲、从大的方面把握,这就是宏观意识。无论一个事物有多大,如果一个人善于宏观把握它,碰到个案的时候,就会从大的背景和环境考虑问题,看得比较透彻,从而举重若轻。这是统计使人豁达的重要的因素。

 

  豁达说说容易,真正做到没那么容易。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谢鸿光同志对邱东的评价“修学刻苦严谨,统计底蕴深厚,性格豪爽大度,重情义爱帮人……是位豁达的邱东。”这何尝不是做人的应有境界。邱教授“统计使人豁达”的感悟,与他多年的统计修为有关,也是他教书做官做人的“行者心路”。统计的素养使他眼界开阔、世事洞明,他治学坚持专业、力求精到,为官持正守中、进退有据,从容不迫。平淡地看待人生中的起落,才有他当年辞官的洒脱。

 

   3 、统计的求真务实态度,使人豁达。 统计比较务实,追求实事求是。统计是搞数据的,搞数据不能随心所欲,判断和说明问题都要靠数据说话。书中写到“统计的宏观一是和方位感,统计的务实特质和分寸感,锻炼人看大局、重细节”。这个分寸感就是工作和学问要做得实,仅说个“大概齐”不行。这样,久而久之,搞统计的人不论是想问题还是谈问题,就习惯于脚踏实地,就不会离谱走板。统计能使人在宏观和微观上如此行事,统计人就容易更豁达、更睿智、更聪明。

 

  当然现在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对统计的误解。有句俗话“世界上就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做统计的,一种用统计的,甚至被统计的”,这和“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可恶的谎言,统计数据”一样经典。生活中不乏统计,各种“数据统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大多数人对统计的概念也只局限于数据层面。应该说统计不仅是一门方法和技术,还含有世界观的成分。现代社会上的这种意识,借用邱教授的话,无论怎样都说明统计的关注度高了,大数据时代又把统计这门后台的科学推到了前台,而且是个大舞台。

 

  我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统计,这件事我做了一辈子,也借用行话来说说做人做事:统计教人以平均、发展、宏观的角度看待事物,“知道了平均水平,便把握了事物的一般趋势,心中有底;同时也知道事物围绕着平均水平还会有变异,当好的极端出现时,能受宠不惊,而当差的极端出现时,又可视之泰然,胸襟于是开阔通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