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志愿服务记录、转接、评级实现制度化 让服务记录跟着志愿者走

20.10.2014  13:44

深秋时节,在救人英雄肖玉玲完成江西师范大学入学手续的当天,一份由江西省萍乡市微爱公益发展中心开出的志愿者组织关系介绍信,正式移交给南昌市微爱公益发展中心。同时移交的,还有肖玉玲的志愿服务记录。这是全国开出的首张志愿者组织关系介绍信,标志着江西省志愿服务记录异地转移和接续迈出第一步。

好人好事不再默默无闻

2010年3月的一天,肖玉玲和同学上街时,一辆大货车猛然冲来。生死关头,肖玉玲将同学推到了路边,自己的右腿不幸被大货车碾过。今年7月,萍乡市文明办、萍乡市志愿服务中心和萍乡微爱公益发展中心,将肖玉玲纳入萍乡微爱公益发展中心。肖玉玲成为一名有固定组织的志愿者。“介绍信延续了我过去从事志愿活动的记录,有纪念意义。”她说。

为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今年3月,江西省文明委提出建立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志愿服务记录平台,并逐步实行全国联网,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化。

江西师大教工团工委书记、微爱公益南昌发展中心主任邹志刚认为,志愿服务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服务对象与内容、服务质量评价等,这种准确、完整的记录,能够为评价和激励志愿服务提供依据。实现记录的异地转移和接续,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

萍乡市文明办主任陈光军介绍,江西省建立了统一的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其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并鼓励相关单位在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向志愿者倾斜,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

记录制度无惧功利动机

志愿服务不但有了记录,还建立起一系列表彰制度。那么,今后是否会出现投机现象,让志愿服务变味?

微爱公益发起人郭联发表示,普通人参与公益,动机难免是复杂的。但对参与公益者,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包容。虽然志愿者参与公益的最初动机可能不纯,但如果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公益的乐趣和价值,最后把公益当成了一种习惯和追求,也是好事一桩。公益是有所受益的,这种受益并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能力上的、精神上的。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邹文婕认为:“与其直接批判投机者,不如用实际行动证明爱心的存在,相信知道了我们真正在干什么,大家都会比较赞成的。”她觉得,人都会在意存在感、传播感、承认感,其实志愿记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志愿者得到安全感,也能够更好传播志愿精神。“我们平常都写志愿服务日记。三人行必有我师,互相交流对于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了解世界,都会有帮助。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