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奋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依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南昌,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是享誉中外的“英雄城市”,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第一枚海防导弹在这里生产。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着眼富国必先富民、强国必先强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经济建设总体布局,融入改革创新具体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区位优势的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着力加强在基础设施、信息科技、力量体系、人才培养、通用保障、双拥共建等领域的统筹融合,开创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局面。
军民团结
深化巩固拥军支前优势
近年来,我市本着积极支持、全力而为、共建共享、责任担当的原则,为部队建设排忧解难。市政府先后拨专款1700多万元用于南昌市民兵训练中心、民兵武器库和预备役师高炮团建设。
在建设用地上,我市优先为驻昌空军某部、南昌边检站、武警南昌市支队、市公安消防支队和电磁频谱大队等部队在城区解决了建设用地。同时,为支持南昌陆军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拨付南昌陆军学院轻武器射击场安全改造经费300万元;投入2500万元对南昌市军休一所实行“搬迁重建交钥匙”工程;投资1300万元重建了南昌军供站,为部队官兵提供了一流的生活接待设施;为驻昌部队解决了831套房改房产权证的历史遗留问题。
此外,在保障“使命行动——2013A”演习参演部队过境中,在向塘铁路编组站开设支前指挥所和供应、医疗、维修综合保障点,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参演部队过境休整点进行支前慰问,圆满完成了参演部队某师后勤指挥所及装甲团、炮兵团16个专列、3500人的过境保障任务,受到了参演部队的高度评价。南昌市军粮供应管理中心定期组织开展“情系军营——大篷车进部队”活动,在开展食品安全储存、科学膳食和营养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的同时,组织优质粮油商品12大类200个品种送进部队,深受部队官兵及家属欢迎。
军民兼容
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安排约7.62亿元用于军民兼容基础建设。一方面,我市全面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全市加速推动轨道交通和“十横十纵”快速路网建设,并按照作战需求建设部队进出道路,解决了部队进出“卡脖子”的问题,地面战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目前,投资1.98亿元对驻昌某部队战备公路改造拓宽工程,已成为“军民共建模范路”、“拥军模范路”的战备公路。另一方面,对武警总队、消防总队、边防总队等驻昌部队周边的抚生南路、灌婴路、洪城路、市场东路等进行升级改造,为部队出行提供了交通保障。
同时,完善人防设施建设。把人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加强人防指挥、人员掩蔽、物资储备工程的规划建设,提高综合防护能力,在青山湖隧道,南昌地铁1、2号线建设等项目上都兼顾了人民防空要求,大大提高了城市综合防护能力。近四年全市人防设施建设面积新增约214万平方米,达到人均约1.5平方米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加快了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了卫星通讯、3G视频、海事卫星电话、对讲集群等多种通信指挥功能。有效整合军民通用通信资源,向部队开放了“天网”、“交通监控网”、“数字城管”和“安全生产监控网”等信息系统接口,形成了军地互通共享的通信指挥网络体系。为拓展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职能,我市进一步加强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县区公安消防大队成立了19个综合应急救援站点,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救援队伍网络,全市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升。
军民融合
持续壮大技术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市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立足急需、保障重点”的原则,采取“筑巢引凤”的方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带动、重大产业牵引”战略,精心打造了一批以南昌航空工业城、北斗卫星产业园、鸿利光电、欧菲光、清华泰豪、联创光电等为龙头的高精尖科技企业。
其中,2012年军民融合计划项目——江西直方数控动力有限公司研发的某型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极大提高了我国自主研发汽车的电控技术,摆脱了国外技术制约,打破了国外垄断。 2013年军民融合计划项目——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开发的飞行训练创新和人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建成具有飞行训练需求、人效工程、综合训练系统、嵌入式训练系统、分式网络化训练、训练服务等专业的基本研究条件,可以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及国际技术交流和学术交流。2014年军民融合计划项目——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智能电器技术项目,研发出具有“三隐三防”能力的特种军工电源、大容量移动电源和移动式信息化集成指挥系统,对推进军用雷达、电子对抗、制导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的产业组合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军民融合发展项目,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许朝永 本报记者 钟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