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污工程还中国水都“一湖清水”
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丰水城市,然而水“多”的优势也隐藏着水“脏”的隐患。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城市截污工程建设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重点推进实施的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等截污工程如今已基本完工,待一系列配套措施实施后,我市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等水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最终实现还中国水都“一湖清水”的目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南昌市年均降雨量1650毫米左右,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对南昌就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描述,全市水域总面积2204.37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29.78%,仅次于苏州和无锡,位居全国前三甲,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城区水面面积达90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30平方公里的27.3%。
水润泽了万物、涵养了城市,但南昌有“水多之喜”,也有“水脏之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南昌不可避免地面临城市水污染加剧的问题。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老城区河湖截污设施建设不足,已建截污管道建设标准不高,城市主要内河、内湖水体水质经常不达标,大多数为V类或劣V类,个别湖泊的部分湖区还时有臭味。不少市民记得,象湖、抚河水体局部曾经发黑发臭,玉带河、青山湖曾多次暴发蓝藻……中国水都的城市水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水资源供应和水安全保障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
截污工程让“污水不犯清水”
治理水污染,根本的是要“正本清源”。然而对于由人口激增、城市扩张带来的城市水体污染问题,解决之道则在于采取截污隔断的办法,使生活污水与河湖清水两者不“同流合污”,实现“污水不犯清水”。污水不往清水里“泼墨”,“还清水于河湖”自然水到渠成。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近年来南昌立足河湖水系发达的自然优势,顺应“人水和谐”的公众需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清淤、截污、活化、生态修复”的综合整治思路,启动了一系列河湖清淤与截污工程建设。据悉,自2012年以来,南昌大力实施了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等城市水体的截污整治工程,建设了一批适应南昌丰水时期的大截流系统,以切实减少“雨污合流”对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污染几率。
在昨天召开的城市截污工程建设新闻通气会上,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南昌象湖抚河截污工程、玉带河截污工程、梅湖水系截污工程等规划建设情况。据悉,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南起昌南大道、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及新洲电排站,截污箱涵总长约14.6公里,目前干湖清淤、新建截污箱涵、重建将军渡闸、新建里洲人行步道桥、重建新洲电排站等工程已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剩余的桃花龙河截污工程将于年底前完成。玉带河截污工程由东支、南支、南支引水渠、西支、北支及总渠组成,截污管道及箱涵总长28.7公里,目前已完成截污箱(管)涵27.8公里,完成比例97%,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工。梅湖水系截污工程由城南护城河、梅湖景区、青云水库截污工程组成,其中截污管涵8.42公里、截污明渠3.8公里,整个工程将于2017年年底前完成。
“一湖清水”可期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象湖抚河截污工程、玉带河截污工程、梅湖水系截污工程覆盖了南昌城市河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在示范效益、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三大方面发挥作用,惠及老城区大部分市民,提升“中国水都”的品牌美誉度。
记者了解到,这批截污工程最大的特点是总体框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矩形超大箱涵结构,在内部的结构形式上,结合截污与外排合流水的新要求设置隔墙,将导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与进入受纳水体的合流水分离。晴天时,污水沿隔墙内侧导流槽分段进入各污水处理厂;雨天时,在合流水量超出2倍设计污水量之后,溢流进入隔墙外侧的合流水导流槽,并外排至受纳水体。降低城内水体接受溢流污水的几率,减轻城内水体的生态压力。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程建成后,沿线污水收集系统对城内水体的影响和污染程度将大幅降低,可有效保护景观水体的水质。结合“清淤、引水活化、生态恢复”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可以使象湖、抚河、梅湖、玉带河恢复正常的生态环境,水体水质由劣Ⅴ达到IV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还城市“一湖清水”,确保城区居民出门步行20分钟可见水,而且可见水体的水环境优美、水生态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截污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大力改造河湖水系两岸挡墙,在截污箱涵顶部设置景观铺盖,形成一条与箱涵等宽的游步道,提升沿线的景观效果,成为“美丽南昌”的亮丽风景。如今的抚河故道,河中碧水荡漾,两岸花红柳绿,建在截污箱涵上的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好去处。
记者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