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称未来交流靠“心灵感应”?

04.07.2015  16:14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互联网卫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都是很酷的技术对不对?但比起社交网站“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对未来交流方式的设想,这些手段似乎都“弱爆了”。

扎克伯格本周与网友在线问答时说,未来人们交流可能无需上述通信媒介,而是直接“脑对脑感应”。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能够借助技术,把丰富的想法直接传递给彼此,”扎克伯格在一名网友问及“脸书”前景展望时说,“你或许能够做到自己想到什么,你的朋友就立即感同身受。

不借助媒介而靠“感应”直接交流想法,扎克伯格这“脑洞”开得是不是有点大?据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实际上已经有研究人员以实验证明,脑对脑交流“有可能”实现。其中的原理,可以从交流的两个方向——想法的“读取”和“传递”来理解。

读心

先来看看大脑的工作原理:简而言之,人体神经系统由神经元构成,神经元借助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相互传递信号。神经元接受信号时,脑电波产生峰值。大脑每下一个指令,如读一篇文章、记一件事等,神经元需要传递数以百万计信号,脑电波因此不断活动。

借助现有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技术,科学家已经能够测量和绘制脑电波的活动。如果获得足够多脑电波图,科学家或许就能读出大脑的想法了。

新华国际客户端获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项实验中,认知科学家已经成功依据实验对象的脑电波活动,还原他们观看的视频片段。

理论物理学家美智雄角荣(音译)观看这些科学家还原的视频片段后说,这些片段尽管细节不清,但“能够清楚辨认出主体”。

注入

如何将自己头脑中的信号传递进别人的大脑呢?美国杜克大学2013年一项实验尝试的方法是,在大脑中植入设备。

研究人员在两只实验鼠大脑内植入微电极,训练其中一只按动两根杆子中的一根。这只鼠大脑中的神经信号通过微电极传递给另一只鼠,促使后者按动同一根杆子。

与上述“侵入式”方法不同,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2014年利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实现了实验对象远程“感应”。

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到,这项实验中,一名身处印度的实验对象“想出”两个词,这一“想法”被脑电图记录,以二进制码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法国,借由经颅磁刺激技术传递给3名接收者的大脑。接收者头戴的设备把二进制码转换成人脑能够识别的电磁信号,以光幻视的方式呈现给接收者。

研究人员之一阿尔瓦罗·帕斯夸尔-莱昂内说:“我们试图确定,能否通过读取一人大脑活动并注入另一人大脑来实现两人直接交流……借助无线脑电图和自动化经颅磁刺激等先进的精密神经技术,我们做到了直接且非侵入式地把一个人的想法传递给另一人,而无需他们说或写。

【“初级”】

帕斯夸尔-莱昂内说,在“探索补充或绕开基于语言或肌肉运动的传统交流方式的可行性”方面,上述实验“代表了重要的第一步”。

不过,就复杂性、准确性、速度和应用成本等方面而言,上述实验实现的“感应”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一篇文章所说:“‘感应’技术仍然初级,不可能产生实际影响。”

为推动“感应”技术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正在做更多尝试。例如,有人正在研究可手持、大小如手机的核磁共振设备,以降低捕捉大脑活动的难度和成本;美国军队正在研发“感应头盔”。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脸书”迄今没有公布任何关联“感应”技术的研究。对社交网站而言,研发并运用“感应”技术或许还面临用户隐私、安全、伦理等诸多方面的质疑。《华盛顿邮报》援引一篇发表于2014年、关于“脑对脑技术伦理”的学术论文警告,针对此类研究,立法机构和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相关规定。(记者郜婕,编辑张伟,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