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鲜明的赣西文化强市

13.04.2016  00:31

  ●新余市政协“本土文化惠民建设”课题组

  本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体,涵盖工艺技能、民间演艺、民乐民风、年节习俗、传说典故、乡贤事迹及民间收藏等内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印记,也是城市永久的标识。

  发展本土文化,是新余打造“精、美、特、新”中小城市的应有之义。调研发现,当前新余市本土文化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文化体系受历史地理条件的局限。千百年来,新余这块地域从未成为完整的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加之新余开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大量移民定居新余,使得本土文化产生急速变异。二是对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上热下冷、等待观望、工作合力不够等问题,有的文化站成为“空壳”,没有发挥文化骨干作用。新农村建设也普遍存在重硬件轻文化的现象。三是本土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对本土主流文化的见解一直众说纷纭。县、区对如何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缺乏战略思维和科学定位。四是文化人才后继乏人。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总体单薄,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为打造特色鲜明、发展强劲的赣西文化强市,提出如下建议:

  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对名目繁多的“研究会”加以整合,统一冠名为新余文化研究会,并成立地方文化专家组,对新余文化进行科学概括和定义定位。发掘新的非遗项目,积极申报更多的非遗入选省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加快数字化录入进展,建立数据库并服务于公众。倾力打造一台仙女湖剧目,每年开展一次全国性“仙女湖散文、诗歌大赛”活动。依托古建筑、民间珍宝等衍生文化产品,高标准建设好抱石文化创意园、罗坊红色文化景区。

  培养本土文化人才。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将本土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避免出现“人走艺绝”的现象。委托有一定实力的民办院校开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艺者以及民间文艺团体进行培训。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应专职专用,使其有宽裕的时间去挖掘、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活化本土文化载体。乡镇的文化广场要设立本地历代名人、现代乡贤及风土人情的橱窗或长廊,同时充实乡村祠堂文化内容。创作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对已有一定基础的白梅、泉、莲、洞文化等进行系列包装、提升,精心布景。市区街道注重以新余历代名贤的名、字、号命名,开展“十大”历史名人、民间名艺等系列活动。

  推动本土文化传承普及。向民间文艺团体积极购买公益性演出,使之有市场能赢利;文艺团体要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创新载体和形式,让地方文化搭上“创意快车”。出版一套新余特色文化丛书,开展本土文化的培训讲座或演出,进入乡土教材。市内灯箱广告应突出本土文化宣传,各大公园应有本土文化的大、中及微型雕塑,鼓励和支持收藏家建特色文化博物馆、展示馆。提供本土文化保障。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设立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基金。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评定工作,建立保护专项资金,让传承人以拥有该项技艺为荣。加强监管,确保下拨的文化经费更多地用到文艺创作与演出活动上来。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政策依据,掀起民间资本进入乡土特色文化建设与保护的热潮。一些示范性“新村”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其从“新”向“特”转换。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