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通盘激活四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两年前比,抚州又发生大变化了。这次我看到的抚州,是政通人和、创业氛围浓厚的抚州;我看到的发展,是综合型、整合型的发展,是调动了民间创业力量积极有为的发展。抚州的产业经济,有布局合理的谋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真的令人感到兴奋!”2014年4月下旬,江西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雷元江在抚州考察调研结束的时候,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调研,让雷元江对抚州十县一区实施工业化战略的进程有了全面的了解。记者在随行采访过程中,也对抚州近年的发展历程,有了明晰的印象。
工业、农业、城建、旅游,四大产业均以特色产业化为宗旨,结合抚州本地特色,打好特色牌;同时改革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动民间力量创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创全国优质名牌效益。城建方面,大力保护青山绿水,精心构建生态美丽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创建生态文化名城,为百姓建设宜居宜业家园。工业以集聚化、特色化产业为主导,攻坚克难,拼搏苦干,做大做强,升级上位。招商引资方面打造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引来国内强势企业纷纷入驻。外地的本土企业家回乡创业,形成规模化、自主化产业链结构的潜力企业。农业特色化、工业专项化、城建生态化、旅游产业化,四足奔腾,全面告捷。
在2012年江西省各地市的工业总值增幅比例统计中,抚州在一年中有11个月增幅列全省第一,另一个月列第四。在2013年,抚州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电增幅居全省第二。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抚州工业值增幅仍列全省前茅。
抚州像一匹铆足了劲的黑马,奔走在赶超发展的征途上。
由一个工业总量在全省垫底,到悄然转型为经济快速增长、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地区。抚州的变化,汇聚的是地方领导集体的智慧与上下齐心、大干快上的团结力量。
“三大战役”改变抚州产业格局
抚州的工业,先天不足,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如何扭转抚州工业落后的局面,是历任领导面对的最大难题。从“工业强市”的口号,到“主攻工业”的搏击,再到现任领导提出的“强攻工业”的会战。从摸索、苦干到拼搏加巧干,抚州人逐渐找到方向,并取得了成绩。
2012年初,抚州现任领导提出“三大战役”的口号,暨“工业强攻战、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跑项争资攻坚战”,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方面为抚州的发展规划了方向。
强攻工业的概念体现在:必须做好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大力建设集聚化和特色化的产业基地,完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搞好政务服务,满足企业的要求。具体说,就是每个地方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专门的产业基地,发展产业要形成集聚化和规模化,也就是产品的上下游企业或者相关企业抱团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群规模,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同时,尽全力打造工业园区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让园区尽量能适应现代高端企业的要求,用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及优良尽职的服务,让投资商满意。
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的概念体现在:各地依托自身的优势,选择工业产业,在强调集聚化和特色化的同时,各县开展竞争,开展探索。比效率、比作风、比服务、比成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指导、互相提高。市领导定期组织各县领导到各县进行现场观摩、评比、考察,形成热火朝天、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劳动局面。
跑项争资的概念体现在:到本市之外的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广交朋友,广泛宣传,以情招商,广建人脉,宣传抚州的知名度。不在乎一朝一夕的洽谈,而在乎真情永久的召唤。二是以商引商,通过已经入驻抚州区域的外地企业家引进其他外商,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群,形成集聚化产业。三是召唤外地抚州籍贯商人回乡创业,兴办工厂,支持地方发展。四是全力安商,对于进驻抚州投资办厂的企业,无论是外地商人还是本地商人,政府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保证入驻企业能获得良好的发展。除此外,政府部门还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让抚州获得更好的发展项目。
为了保证三大战役的实施,政府狠抓作风建设,全力打造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营造“企业家最受尊重,不受委屈”的创业环境,鼓励外地企业家和本地企业家共同创业发展。
真抓实干的过程是充满艰辛汗水的,但也是充满快乐回报的。两年后,抚州的工业格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仅2013年一年全市共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28个,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30亿元以上项目8个。其中大唐国电、广银铝业、自立铜业、江铃轻汽、金品铜业、飞达钢业等项目有望建成全市百亿元企业。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99亿元,增长13.4%;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248.65亿元、130亿元,分别增长19.5%和83.9%;利税总额增幅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电量增幅居全省第二。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7%,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完成32.5亿元,增长21.5%,占税收收入30.5%,首次成为第一大支柱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