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05.06.2015  20:44

  在一条有关电影院排片潜规则的报道中,赫然看到了“中国第一排片手”的说法。这说明,排片的确是一门学问,钻研得好了,就能成为其中高手,得到各方认同。

  作为消费者,到超市购物时不太会关注到商品摆放的技巧,但在超市经营者和商家看来,有些地方是必争之地,码放得好了,商品相应地就能卖得好。电影排片的潜规则,无外乎与超市摆放商品一样,围绕利益会产生一些竞争。

  前段时间,王小帅炮轰院线排片对《闯入者》不公平,这事情引起的轰动比电影本身还要大。王小帅的逻辑是,我的商品质量这么好,凭什么不给我多排几场吸引顾客注意?院线经理在这一刻如果化身为超市经理,就会说,抱歉,大厂家优先,另外还要照顾关系户,像您这样一不陪酒二不送礼脾气还挺大的供应商,再怎么嚷嚷也白搭。

  为了排片好一些,明星要上阵陪酒这件事,看了报道我才第一次知道,比如“《何以笙箫默》公映前,黄晓明不但亲自跑到多个城市请影院经理吃饭,还亲自给他们夹菜、然后拿着自己的手机与他们‘求合影’,玩‘么么哒’”。这样的描述,真能把人恶心着,但看不惯也好,不理解也好,潜规则在这里更接近于营销推广手段,不违法也不违规,没必要用多么激烈的言语去指责。

  电影市场繁荣的这几年,院线经理有被妖魔化的嫌疑,好像这些经理手握权力无法无天的样子。但制伏这些经理们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拍出一部足够赢得观众青睐的作品,让那些在影院找不到放映厅的观众骂经理去,排片立刻就上来了。再者,说白了都是做生意的,谁会和钱过不去?

  院线经理们的潜规则空间其实并不大,他们能助推一部商业片多赚一部分票房,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观众爱看电影本身。对于题材小众、故事冷门不受欢迎的电影,就算全国院线经理抱团一起上,也不过是为电影增收个三五斗而已。所以,要永远把院线经理看成锦上添花的主儿,而不能把他们当成雪中送炭的人。

  现在片方争相向院线经理示好,主要原因还是影片同质化严重,影院的整体上座率不高,观众的选择余地不大。在貌似繁荣的表象之下,影片出品方危机感很强,所以要拼命抱住院线经理的大腿,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盈利能力。同样的思维,一部电影在公映前以及公映过程中,出品方不但要处理与院线的关系,还要处理与销售、宣传、评论等各方面的关系,动用全部的资源为票房保驾护航。比较来看,排片潜规则不比其它潜规则更严重。

  客观地看,排片潜规则的空间是很容易变得透明的,也是很容易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消失的。因为院线经理眼里没有仇人,能让他们赚钱的影片都会得到合理的排片。制片方怀揣一部优质电影,就拥有了与院线经理最好的谈判砝码。如果对自己的作品质量都不自信或者干脆就是拿不出手的产品,也就不要怪院线经理没好脸色看。市场因为博弈而变得公平,在博弈之下,潜规则都会变成明规则,摆到桌面上可以公开谈。

  但有一种潜规则是要避免的,比如对某部不被看好的电影,假若真的还不错、观众呼声也存在的话,院线经理们置之不理,那真算得上“谋杀”。不过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院线经理集体“谋杀”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他们也愿意这个产业始终繁荣,让自己的排片表能够更加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