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信心 保持定力 深化改革
【光明论•2015经济增速解读】
提振信心 保持定力 深化改革
——从核心数据看中国经济前景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张青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基本处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就业状况、居民收入等基本实现了既定的预期目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增长动力进一步转换,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经济增速符合预期,要充分肯定
从总量指标上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增速6.9%;CPI温和上涨1.4%,低于3%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低于5%的控制目标;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进口同比下降13.2%;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新增人民币贷款11.72万亿元,年底M2增速为13.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41万亿元,高于最近五年来的平均水平。
如何看待6.9%的经济增长速度?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回顾2015年,纵观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从国际环境看,以巴西和俄罗斯经济负增长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衰退,以石油价格跌破每桶30美元为典型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触及历史最低点(2008年5月BDI为11440,2015年12月为478)为典型代表的国际贸易萎缩,以美国主导的TPP等区域贸易协定为典型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都不利于我国实现外贸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从国内情况看,我们经历了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PPI持续下降、房地产增速下滑、债务问题空前严重、金融风险凸显、股市动荡、人民币贬值等严峻考验。
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9%,实属不易。与其他经济大国相比,从增长速度上看我们仅次于印度,从增长数值上看, 6.9%的增速产生的增量就接近4万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增量大国”,我们仍是新兴市场乃至全球表现最好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超过三分之一。对此,我们要对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给与充分肯定。客观而公正地评价6.9%这一数值,是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逻辑前提。
二、结构调整持续向好,要充满信心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突破6.2亿吨,比上年增长2.4%,实现“十二连增”;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5%,首次超过50%,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
从收入结构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7.4%,“跑赢GDP”,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从增长动力上看,需求结构不断改善,新兴动力进一步积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际增长12%,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6%,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网上销售额同比增长33.3%,新业态正释放出巨大活力。
经济结构指标表明,尽管包括制造业、投资、房地产、人口红利、消费、进出口在内的传统六架马车同时减速而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共同拉动尚未实现,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并未停顿。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要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三、未来预期谨慎乐观,要保持定力
尽管经济增速基本符合预期,结构调整持续向好,但新的增长引擎尚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巨大的风险。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而言,对于来自国内外的任何风险都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市场活力。
在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总体目标的任务要求下,综合判断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持谨慎乐观的基本态度。对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而言,只要保持每年平均6.5%左右的增长速度,就可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翻番”的目标要求。
为此,一要坚持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判断,客观看待经济增速、结构和动力的新特点;二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经济增长的障碍,提升潜在增长率。增速放缓能够淘汰低效率企业、倒逼企业创新转型,短期的阵痛是工业经济恢复健康增长可能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随着今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推进,2016年的中国经济有望逐步走出谷底,稳定在6—7%的增速上,真正步入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关键在于防范风险的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