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助推农业现代化
罗坊镇的荷花节已成为新余特色现代观光的一大亮点。
2015年,新余市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依靠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探索“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力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这一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自2004年始的“十二连丰”;
这一年,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内涵式发展催生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这一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力,罗坊沼气站集中供气规模再扩大;
这一年,农业示范园区完善,逐渐突破农业产业发展“天花板”;
这一年,农业改革步伐加快,土地确权、土地流转、产权制度、产品触网……
目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均走在全省前列。
粮食生产:产量增、成本降
农业发展以粮食稳定为出发点。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49.3万亩,总产60.3万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从2004年至今,新余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粮食产量的喜人成绩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以及种粮大户等组成的综合要素的发力。
近年来,新余市先后投入8.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近10万亩。农业部门推广一整套高产节本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使农民系列掌握粮食生产的栽培新技术。
受农业发展政策红利驱动,全市100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与日俱增。2015年,种粮大户增加至168户,承包耕地增加至5.8万亩,成为新良种应用、新技术示范、机械化生产的带头人,在促进耕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中发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同时,新余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调节”方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优质稻生产规模已上升至65万亩,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和适度规模化生产,粮食价格逐步提升,种粮效益逐年提高,形成粮食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生产成本相对下降的良好局面。
农业改革:步伐稳、发展快
新余市率先在全省掀起改革之风,农业改革争当先锋。2014年率先在全省建立首个设区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随后在一县三区和32个涉农乡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工作。2015年全市新增农地流转面积3.4万亩,达到31万亩,流转率为38.2%,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相应的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效应凸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
2015年,新余市新增农村合作社183家,达到1808家;新增家庭农场126家,达到707家,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据统计,目前全市5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8.6亿元,出口创汇8000余万美元;新增1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全面推进,2015年底,共颁发证书15万户,完成率为82.2%;登记簿建立户数16.5万户,完成率为90.5%;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确定高新区光明管理处、分宜镇大台村、城南办东风管理处共3个试点村。开设全市首期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班,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争取资金0.6亿元,推进垦区危旧房改造,改造已达3632户,已竣工1917户,竣工率52%。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业向着高效、深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直接或间接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
农业发展:样式多、效益好
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循环农业以及针对农业产业配套而来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在其发展过程起着中流砥柱作用,农业发展空间则在其发展过程向横纵拉伸,呈现样式多样,效益优良的喜人景象,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2015年,虽然新余蜜桔丰产不丰收,但政府群策群力,外有市政府主要领导远赴东南亚当新余蜜桔推销员,内有全城爱心涌动帮桔农买桔,实现别有另一番意义的蜜桔丰收局面。此外,老牌特色产业、特色果业、中药材、麒麟西瓜、特种养殖都有较大增长,葡萄实现产销两旺,成为农业增收新亮点。借力特色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初具规模,规模以上企业达23家。
2015年,罗坊沼气站利用循环农业模式,一期工程实现集中供气,二期工程已启动,扩建5000立方米沼气、3000户集中供气和万吨有机肥厂。该项目还建立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和保险理赔机制,加强养殖业粪污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工作。依托此龙头项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新余市将建设生态循环园区,力争成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区。
按照农业园区产业定位,规划“一县一园区、一园一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还有仙女湖的农业科技园、高新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园、渝水区袁河工业平台以农机制造与展销为主的农机产业园、分宜县以休闲旅游、生态种养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将有力促进招商引资和农业产值增加,实现农业现代化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