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智慧”催生农村经济新业态(图)
文/图 杨晋杰 康方健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王经纬
今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物联农业……很多人曾经以为数字化、信息化离乡村距离很远,但其实数字乡村早已在乡村治理、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等方面暗自发力,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也改变着老百姓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鸿沟在数字化的作用下渐成弥合态势,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蔡家桥产业园太空莲
我省一系列互联网数字化新技术加快走进乡村
云上春耕备耕、干部直播带货、远程问诊教学……疫情期间,一系列互联网数字化新技术加快走进乡村,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你看,我们基地上万亩田的翻耕情况都在这,耕作层深度、有无重复和漏耕一目了然。”江西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邹泰晖打开手机上的“大田物联”App说,他们田间都装有物联网设备,可以监测田块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农作物长势等,从而科学开展田间管理,提高产量。
数字化新技术的注入,既帮助农民克服疫情影响,又让农业生产更科学高效。不仅在种植环节,数字化技术在农产品销售中也“大显身手”。“5小时卖了1.2万斤米粉,网红县长带货效果好,疫情下农产品不愁销。”在铜鼓县永宁镇江头村扶贫车间“梦颖米粉厂”,负责人陈梦颖一边忙着打包发货一边介绍扶贫车间的详细情况。她口中的“网红县长”是铜鼓县副县长陈伟峰。不久前,他和几个网络主播一起在网上推介当地的农特产,短短几个小时销售额就达30余万元。
在疫情中,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德安县委书记和江南都市报总编辑联袂直播带货,宜黄县副县长赵似珍推介当地的高山鸡、赤松茸、薯粉丝……一场场火爆的直播,不仅缓解了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难题,更让人们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广阔空间。
除农业生产外,数字化技术也在加快走进农民生活。疫情期间,广昌县头陂镇山下村一名村民突然发烧,村医李彦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连线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对他做了详细检查。在线问诊、在线教学、在线办事……在这次疫情中,越来越多农民开始接触“线上”生活,以往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
2019年我国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小农户”……随着一项项举措的实施,未来不仅农民生活将更加便利,乡村经济也将从中获益。
九江市发挥科技在扶贫工作中的创新推广作用
柴桑区马回岭镇蔡家桥产业园利锋西瓜“结果”
科技要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九江市以强化科技服务、建设创新载体、搞好产业扶贫等为抓手,围绕科技扶贫重点任务,切实发挥科技在扶贫工作中“引导创新、示范推广”生力军作用。
据悉,针对种植、养殖特色和农业生产实际,九江市科技局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团成员下沉基层调研,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先后组织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市农科院、市水科所等单位农业专家,深入修水县、都昌县、瑞昌市、湖口县、柴桑区等地举办了培训班7期,培训贫困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1500余人,在田间地头“点对点”“面对面”指导农户3000多人次,较好地解决农民种植、养殖技术难题,加速农业农村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应用。
疫情防控期间,九江市积极倡导全市科技特派员大力推广普及和科学解读疫情防控知识,并紧扣农时农忙之需和脱贫攻坚需要,加大线上科技服务和实地指导力度,及时分发系列春耕复产技术手册,从技术手段、具体实施等方面指导解决了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该市柴桑区马回岭镇蔡家桥村扶贫产业园发展了西瓜、辣椒、蘑菇、油茶、养鸡等五大产业扶贫项目,并与九江市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今年,园区又新增了“150亩太空莲种植”项目和“50亩黄桃种植”项目,还投资25万元启动了“水肥一体化”项目,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多万元,产业扶贫户均收益突破4000元。
九江市通过多年精准帮扶,不断壮大扶贫产业规模,加大科技项目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为了开展好科技下乡活动,该市还制定了“科技下乡”方案,围绕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每季度对帮扶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贫困户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培训,最大力度支持帮扶贫困村复工复产。
据了解,2018年至2019年间,九江市科技局共争取国家、省级农业领域各类科技项目33项,资金4168万元;安排市级农业科技计划33项,资金490万元,为该市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和推动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泰和县促进智慧绿色乡村建设
万合傲农生猪生态养殖小区污水处理设施
近年来,泰和县坚持绿色导向、质量导向、效益导向,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优产业结构、推行生态建养、打造农业品牌、推进三产融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保护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走进泰和县一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区,一栋栋现代化栏舍排列有序,栏舍内一头头生猪膘肥体壮,山坡上种植的井冈蜜柚长势茂盛。“这些井冈蜜柚所用的肥料全是用猪粪加工而成,绿色天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废物再利用。”该养殖区的负责人如是说。
泰和县不断加快农业生态循环产业的培育,大力推进农业各产业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相互链接。2019年全县秸秆可收集资源量3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借助中科院千烟洲院士工作站的技术优势,开展林下泰和乌鸡生态养殖研究和推广。目前,该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林下泰和乌鸡养殖基地13个,养殖数量突破500万羽。
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引领,结合发展畜牧养殖,建立循环农业示范点,推广应用“猪—沼—菜”“牛—沼—果”等循环种养模式。目前,全县累计建有农村户用沼气池1.1万户,联户沼气工程25处,大型沼气工程4处,沼气综合利用率达100%。
除此之外,该县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氮、磷、钾配比,改化肥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同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肥种植。
据统计,2019年该县水稻推广配方施肥120万亩次,配方肥应用面积40多万亩次,发展绿肥种植35万亩,化肥施用量(折纯量)7.35万吨,比上年减少2.7%。同年,全县农药施用量0.025万吨,比上年减少4.3%,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虫害损失,又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