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九成乡镇跻身省级生态乡镇
九成乡镇跻身省级生态乡镇
近期,一条条国家保护级野生动物频频“光顾”我市乡镇的新闻见诸报端,成为市民们争相转发的对象。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优良的水质,为这些“稀客”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随着国家级保护动物频频在新余“安家落户”,越来越多市民发现这些新闻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了。
▲仙女湖惊现野生娃娃鱼(资料图)。记者 周亮 提供
▲一只蛇头蝶栖息在洞村山泉厂中央绿化带上(资料图)。记者 凌厚祥 提供
工业城市逆袭了 九成乡镇荣升省级生态乡镇
野生动物频频“光顾”并“安家落户”只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缩影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市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三净”行动,大打生态文明这张牌,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全面开花,曾荣获全省首届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诸多荣誉。近期,省环保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市12个乡镇跻身国家级生态乡镇,26个乡镇荣获省级生态乡镇。在省级生态村的名单上,我市32个村榜上有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昌坊村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国家级生态村之列。
以往,在很多市民的眼中,生态环境和工业城市是一对“绝缘体”兄弟,不是此消彼长,就是“压下葫芦起了瓢”。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市设行政区的乡镇共29个,就有26个跻身于省级生态乡镇,上榜比率高达近九成。短短几年时间,一个工业城市省级生态乡镇创建逆袭成为全省的先进。
“我市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一下子就追了上来。”谈起我市创建国家、省级生态乡镇所取得的成绩,市环保局自然科的工作人员表示。2010年,我市29个乡镇中仅分宜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而到2013年已增至22个;2013年,罗坊镇、分宜镇、杨桥镇、凤凰湾办事处等4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到了2014年已增至12个。作为我市生态乡村建设的典范——昌坊村早在2011年就被授予国家级生态村称号。在分宜镇、昌坊村这两个“排头兵“的带动下,各个乡镇“互比互看”,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
生态门槛“蹦”过了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逾80%
那么国家(省级)生态乡镇的门槛到底有多高?具体建设指标有哪些?记者从《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所罗列的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中了解到,创建生态乡镇重点考核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生态设施建设能否保障环境质量的提升,没有设立人均纯收入门槛,没有经济业态和社会发展形态等“硬指标”。
它的考核囊括了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共三大类14个项目20个指标。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标要求:100%)、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指标要求≥70%)、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7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要求:≥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要求:≥7㎡/人、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指标要求:≥50%)等。与省级相比,国际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多了一项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指标要求:100%),其余20项指标要求更为严格。除了达到各项指标外,申报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或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花儿吐艳、柳枝婀娜、碧水传情、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3月底的渝水区界水乡,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然而这乡村生活特有的恩惠却是来之不易。“雪然飞下立苍苔,应伴江鸥拒我来。”对于土生土长的界水人邱乐安来说,家乡纵横交错的农田仿佛是一个个琉璃框,而田埂上低空掠过的白鹭则是嵌在琉璃框中的精灵,这幅画面是他童年最为贪恋的一幕。
然而,2008年之前,村民频繁使用农药种植棉花、水稻等经济作物,白鹭、麻雀等禽鸟曾一度在界水销声匿迹。近年来,界水乡为创建全国生态乡,改山、改水、改环境,全力打造有机蔬菜品牌、光伏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时隔多年后,邱乐安惊喜地发现,久违的白鹭再度“光临”界水乡,出现在他的有机蔬菜基地上。
生态“壮实”了,就业会“贫血”吗?这曾是涂梅英最为担心的问题。2007年底,界水乡时兴土地流转时,她心里那道坎始终过不去。“都知道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但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我们还能靠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养活自己吗?赚再少也是钱,土地就是命根子,一般一户人家两个劳动力,一年下来,总有万把块纯收入。”涂梅英说,只不过土地日益贫瘠也让她忧心,“种棉花需要用高毒农药,用药之后,几年都没办法挥发,种了棉花的土地,就跟生了病一样,好不起来。”看着自家的“命根”落下“病根”,涂梅英这才下定决心,和邻里们一样把土地租出去,用来种植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如今,同样是务农,61岁的涂梅英过上了离土不离乡的职业农民生活,每年工资能拿到两万多元,还不包括土地租金和粮食直补。
“生态环境好,人才、资金都愿意进来,乡镇的‘造血’功能当然更强大,我很享受当一个现代农夫。现在不仅很多乡民愿意留在家门口就业,甚至原先在外地打工的几名80后也回到界水争当‘农夫’来创业。”邱乐安说。
镇域优势“活”了 绿色梦想照进现实
涂梅英的变化也是很多界水人的真实写照,在都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职业农民有100多人。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的是“看得见的变化”,在我市29个乡镇,因山亮景、借水造势,用好山好水好空气获取“生态红利”的远远不止这一个有机蔬菜基地。曾经污染严重的昌坊村关闭了采石场,以生态为媒,借旅游“淘金”,建设了吃、住、玩、行、购、娱一体化的昌坊度假村,村民收入实现倍数增长;洞村乡为还一库清水,保护孔目江源头水质,关闭了鳗鱼厂,实行人放天养生态养鱼模式,引进“洞村山泉”,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曾经不显山不露水的偏远小乡新溪,从种庄稼到种风景打造集中连片的万亩油菜花基地,小小油菜花“四两拨千斤”撬动经济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婺源”;曾经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欧里镇关闭厂矿、退出传统种植,建立兰花博览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一个个污染厂矿依法被关闭,一个个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绿色循环产业链落地生根,一处处广场游园清雅怡人,一笔笔生态账成绩喜人……随着一个个乡镇的镇域优势不断“盘活”,将绿色梦想照进现实。越来越多的乡镇党委、政府意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最大的自然优势。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配套设施更为完善的乡镇必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从而形成完善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珠珊镇党委书记王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