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09.05.2014  11:04

    新华网江西频道5月9日电(敖卫兵 周新华 黄信能)最近,新余市分宜县凤阳乡社下村农田整治后,成了“水能顺畅进田,机械能便捷下田、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亩均承包价从400元提高到600元,村民们都说:“真是看得见咯实惠”。

    农水主要是指小型提灌站、山塘、水陂及田间渠道,被形象地描述为农田灌溉系统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长期以来,由于小农水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运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灌溉效益逐年衰减,严重制约全市农业生产发展。为此,新余市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科学谋划,全力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规划设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项目选点时,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现场认真调查摸清小农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召开受益群众座谈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工程建设内容。测量设计阶段,测量设计人员吃住在村委,就项目设计随时随地与当地群众沟通,项目初步完成时,设计人员携带设计图纸,再次到项目现场与受益群众讨论交流,直到受益群众满意为止。

     施工过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渝水区珠珊镇鹏湖村老党员喻华良已过七旬,他肩负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到村里小农水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新余在小农水建设过程中,引导受益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市建立了农民义务监督员监督机制。通过村民联名推荐,在每个项目村推选出1名群众威望高、责任心强、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工程建设义务监督员,无偿对工程质量及合理性实施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度符合要求。并充分赋予农民义务监督员工程检查、验收的权力,凡是工程计量签证、工程验收、工程款拨付必须先经他们签字同意。5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培训班9期,共300名农民义务监督员通过培训持证上岗,使项目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运行管理紧紧依靠群众

  工程不但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这样才能出效益。为此,该市建立了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组建规范、产权明晰、水价合理、管理自主”的原则,在每个灌区、每个村庄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将每条支渠都分段承包到每个会员头上,使每家每户都成了工程的管理者和维护者。用水户把田间工程当作自家的财产,乱挖沟渠、损坏设施等现象如今再也看不到了。每当用水结束后,大家都自觉对自家地段沟渠进行清理、维修,并且互相监督。目前全市现有农民用水户协会136家,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有81家,参与农户达到5.7万户,管理灌溉面积53.5万亩,基本实现全市农田灌溉工程全覆盖。

     建设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群众

  5年来,全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共投入资金2.49亿元,整治塘坝27座,维修水陂67座,衬砌渠道1793.86公里,新建和改造渠系建筑物4691座,改造农田总面积45.95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0.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9万亩,新增粮食产量4352万公斤,受益人口达到55.9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