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报道:破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难题

11.10.2016  02:33
  •   2016年10月10日的《法制日报》头版,对我省破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难题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破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难题

      樟树市一名精神病患者突然发病,无故用菜刀、禾叉杀死1人,杀伤8人;

      爱打架斗殴的瑞金某中学17岁高中生小熊,在体育课上和同学发生争执,一时冲动竟将同学打成脑震荡……

      数年前发生在特殊人群身上的案件,至今提起,仍令人毛骨悚然。

      “加强和改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不仅是减少社会对立面、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江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徐南凯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近年来,江西一直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破解特殊人群“无法管、无人管、无钱管”三大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新路径。

    有奖监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上犹县刘猛(化名)是一名间歇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时易肇事惹祸,时常敲碎村民的门窗,还发生过放火烧山的行为。刘猛无法自食其力,多年医治无效后,其家属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包袱。自从儿子去广东打工后,刘猛便无人监护。

      从2013年起,赣州市建立由综治牵头组织、部门协同配合、财政全额保障、乡村监督管理、家庭主动参与的“有奖监护”机制,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实行“无缝隙”管理。

      该市规定,对每一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确定一名监护人,由乡镇(街道)与监护人签订有奖监护协议,明确监护人责任。对监护协议执行得好、年内患者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奖励1000元至3000元,对一般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也实行每年200元至500元的奖励。

      刘猛外嫁的女儿正好在家乡上犹县某制衣厂打工,她主动提出当父亲的监护人,带到自己身边生活。此后,刘猛再也没有犯过伤人损物的行为。

      “社会上对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普遍投以歧视的眼光,他们在家庭中没有地位,也没人愿意照顾,可以说是‘最可怜’的人。”赣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玉福介绍说,赣州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设立有奖监护专项资金,把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列入民生工程来抓,对其实行造册登记、分类管理、收容送治。

      目前,赣州各县(市、区)均设立了30万元以上的有奖监护资金,2015年全市发放奖金达1200万元。赣州市对精神障碍患者监护实施“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被中央综治办肯定并推广。

      据了解,早在2007年,江西就出台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此项工作随后步入规范化、系统化,其中,宜春市为此专门建立了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平台。而在2009年,包括监狱内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刑人员,江西已实行全部兜底收治。

      2015年,江西仅发生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12起,与2006年相比,案件数量下降近七成。

      “无缝对接”创新安置帮教模式

      签字、纳印、领取路费、交接,一系列手续办妥后,刑释人员王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陪同王某一起回家的,还有王某家乡所在地信丰县嘉定镇司法所所长郭板剑。

      今年9月30日,赣州监狱69名服刑人员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减去余刑或假释,均在家乡安置帮教部门工作人员和亲属的陪同下,顺利踏上归程。

      同样,在三年前,正当刚刚出狱的永新籍服刑人员李晓亮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时,永新县司法局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晓亮租用厂房、申请贷款、招聘员工,创办了吉安宏磁电子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年利税超20万元,并接纳了6名刑释解教人员。

      从一名“监狱人”顺利过渡到“社会人”,再到重新创业,李晓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江西省司法厅的“创新安置帮教模式”。

       “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面临着重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及找工作、谋生存等诸多问题,一旦解决不好,极易引发重新犯罪。”江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沙闻麟表示,在这一关键时期重点介入干预,符合刑释解教人员内心的需求,也有利于社会的平安稳定。

      据统计,江西每年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约1.5万人,处于安置帮教期的有6万余人。为此,江西省司法厅出台了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机制,并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用制度保证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时有人接、困难有人帮、就业有人扶、生活有着落。

      此外,江西建立了全国首个安置帮教数据库。该数据库纵向连接全省四级安置帮教部门及各监狱劳教所,横向联通公安的户籍监控、民政的社会保障、工商登记等信息,实现了对服刑在教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可查、可管、可控、可帮”,真正做到了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

      2014年,在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选拔评比中,江西省司法厅的“创新安置帮教模式”从众多的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优胜奖桂冠。

      爱心呵护留守儿童和问题少年

      “以前不懂事,今后我一定要好好上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今的小黄(化名)已改变恶习,在一家技工学校学习汽车维修。

      一年前,小黄还是一个性格叛逆、厌学逃学、沉迷网络的“问题少年”。他的转变得益于吉安县推行的阳光西点班工程。

      自2011年起,吉安县便开始探索推行“基地 + 特色教育 + 社会力量”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潜能生转化和建立阳光西点班两大工程。

      “潜能生转化工程,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培训模式,使得青少年快速实现谋生自立;阳光西点班工程则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教育理念,主要接收全县初中因品行问题、成绩差等面临退学或开除的学生。”吉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聂桑影告诉记者,此举为“问题少年”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使一大批问题青少年走上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道路。

      “江西各地均因地制宜,对问题青少年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对重点青少年实行分类教育管理帮扶,有效地矫正了问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江西省综治办综治三处处长朱同友介绍说,例如,南昌市阳光学校自开办以来,共招生问题青少年295人,成功教育转化169人,其中有6名学生考取重点高中;赣州市第十一中学首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其中56名学生行为得到有效教育矫治,返回到原学校就读,2名学生考入普通高中,12名升入职业学校就读。

      同时,江西在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开展了留守儿童帮教管理,如宜春市“假日课堂”、新余市分宜县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三大”载体、遂川县“阳光家园”、东乡县三中“代理妈妈”等,均为留守儿童建起新家园,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014年2月13日,江西省首家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在南昌市豫章书院挂牌成立。该基地由南昌市西湖区检察院和豫章书院联合创办,旨在破解检察机关对异地、贫困等无监护条件的特定涉罪未成年人监管帮教难题。

      据了解,江西多地设立了此类基地,借助社会力量延伸帮教工作,对涉嫌轻微刑事犯罪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劳动、教育挽救,帮助他们重步正道。

      面对失足的未成年人,广昌县检察院“检察妈妈”魏云秀用朴素的“三勤四心”法先后让数十名失足青少年迷途知返。2014年,“魏妈妈工作室”微博、微信、QQ等多种即时在线交线平台,被中央综治办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制保障制度创新事例”。

      “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要用特殊办法,要突出人文关怀,善于整合多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既治病又治心,尽最大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江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徐南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