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如果继续维持不变的增速、扩大增量,难免继续走扩大外延的道路,实施强刺激,重复投资,破坏资源环境,加剧产能过剩。
经过长期两位数增长和近年“保8”、“7.5%左右”之后,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和十三五的基期年,2015年的经济增速预期格外引发人们的关注和遐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增长7%左右。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因为它既有利于承前启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也适应了新常态特点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且保持了一定的弹性。
7%首先是一个有利于承前启后、保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可见在四年前,决策层已把目标定在了7%。前四年的实际增速分别是9.3%、7.7%、7.7%和7.4%,如果最后一年的目标与5年目标一致,那么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将达到7.8%,高出规划目标0.8个百分点,既完成规划目标,但没有超出太多,基本上没有大起大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量化指标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就经济总量目标来说,在2012年十八大召开时,就有人测算,每年增速接近7%就可以实现,如果十二五年均增长7.8%,后几年略低于7%,依然可以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但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均GDP增速是会低于总量增速的,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途径有两个,一是GDP总量翻一番还多,二是提高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或两者兼而有之。报告把今年目标确定为7%左右,既有利于在减轻后几年压力的情况下保证小康GDP目标的实现,也为抵消人口增长因素,确保人均收入目标的实现预留了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大约三四十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期。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进程曲折,复苏过程脆弱,且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整体减弱。从内部看,由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不仅今非昔比,且大大高于除美国以外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从2007年到2014年,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已经增了一倍多,即使年度间增速降低零点几个百分点,净增量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同时还要看到,我们在努力争取较高增速且尽量维持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一方面粗放生产经营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增长点又相对集中在房地产、汽车、电子、冶金等少数领域,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增加导致潜在金融风险加大,资源环境遭到相当程度破坏。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如果继续维持不变的增速、扩大增量,难免继续走扩大外延的道路,实施强刺激,重复投资,破坏资源环境,加剧产能过剩。因此,适度下调增长目标,是适应新常态和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保持高速增长,只是一定历史时段内的事情,7%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较高速度。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鲜见6%以上的增长速度。我国把近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定在7%,也为未来的实际运行保留了一定的空间。适度调低增长速度,正可以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在新的一年使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一个新的提高,为下一个五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的小康目标奠定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