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政策只有接地气才会有“灵气”

08.11.2013  10:08

  今天本报有这样两则新闻:一是南京物价部门决定取消地铁“4元纸票”的方案,一是南京教育部门将推行“学前教育一年免费”的新政。从民众利益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两个“接地气”的政策。前者是因为听证会上遭到大多数代表的反对,认为不利于公平而取消,属于广泛听取民意而没有像往常很多听证会那样走过场;后者则是对民众吐槽“教育投入太大”的回应,将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这是在顺应民意。

  而就在前两天,北京有关方面通过了“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对于备受关注的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建议公共交通适当提价,购买小汽车也必须要以有车位为前提。此论一出,随即引发广泛争议,被诟病为“又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有人说,如果这个建议真的施行,或许又将诞生“有车位族”、“车位叔”、“车位姐”等新的职业了。

  的确,一些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着闭门造车、脱离民意的现象,“在车里视察、在办公室里拍脑门决策”,这样的工作套路最后只能收获“百姓的骂声”。毕竟,政策的制定者不同于一般老百姓,需要更多地进行一些“角色换位”,用脚步去丈量民情。如管医卫的去排队挂个专家门诊,管交通的挤挤早晚高峰的公交车,用“微服私访”去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更科学地制定政策。而只有政策“接地气”了,才能有“灵气”,有生命力,老百姓也才会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评论员 周建平)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