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的“江湖”① 变了味的朋友圈

26.01.2015  13:45

  最近,有条段子在微信“朋友圈”很流行:“年底了,各位在我朋友圈里发广告的朋友可以交年费了,我已经按时阅读了你一年的广告,如逾期不缴者将征收滞纳金,长期未理会将进入小黑屋伺候。

  “朋友圈”很熟悉,仅仅4年时间,微信从少数人手中的“时髦玩意儿”,变成了6亿用户热衷的大众平台。“朋友圈”里的内容,也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生厌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

  如今,已经有不少人感觉到,“朋友圈”成了一种“阅读包袱”。

  信息泛滥惹人厌

  市民赵先生是一名文字工作者,“朋友圈”兴起时,他是一个狂热的粉丝。赵先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朋友圈”,看看大家有什么新情况。

  赵先生表示,“朋友圈”中的人都比较熟悉,使用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而随着微信“朋友圈”用户的增多和利用的广泛,“朋友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熟人交际圈。

  在赵先生眼里,现在的“朋友圈”中充斥着无尽的转发、漫天的广告,还有虚假的骗局。“本来是熟人交际圈,但一些没有进行甄别过的虚假信息,还有铺天盖地的广告,让‘朋友圈’变了味。”赵先生道出了苦衷,“看着那些无聊的信息,删除关注觉得不好意思,不删除确实很烦人。

  他认为,在使用“朋友圈”时,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一些没有核实过的信息不要转发,营销也要适可而止,还“朋友圈”单纯与清净。

  圈子复杂内容也变乱

  “以前我喜欢在‘朋友圈’看亲友家孩子的成长瞬间,也喜欢看他们旅行的见闻,或者养花弄草,但如今的‘朋友圈’显然有些变味了。”在读者王茜看来,如今的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可以归纳为“九大派”:广告刷屏派、心灵鸡汤励志派、集满点赞送礼派、偏方秘方养生派、45度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展示派和孤单寂寞文艺派。

  王茜的不少朋友就属于这些派别。“有的朋友每天发很多条,吃饭、聚会的信息,甚至连家里进来只蚊子都要展示一下,太琐碎了。

  王茜说,现在大家习惯“扫一扫”,互相加微信,随着“圈子”里的人越来越杂,内容也越来越乱。“网络是开放的,但圈子需要私密。”王茜说,现在用“朋友圈”,她越来越谨慎了。

  演变成商家“钓鱼池

  “我主要是代购一些包包、化妆品、鞋子、衣服等。”25岁的小静在“朋友圈”里做生意已经半年,只要简单贴张照片就能随时随地更新货物,零成本和高效率让许多着手创业的新人首选微信“朋友圈”。

  除了代购,集赞有礼也成为“朋友圈”的新风尚。集赞活动,就是将商家的活动帖分享到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中,点赞次数达到商家规定的数量时,再给商家看,便可以获得相应礼品或优惠。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反映有的帖子是经过多次转发,根本无法确认来源和真实性,有的即便是真的,当集赞者领奖时再人为增加限制条件,或告知奖品已送完等虚假理由来逃避兑现承诺。

  信息泄露的“深水区

  说起最近的经历,市民周女士很郁闷,由于想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她在“朋友圈”里和朋友聊起了出游的路线和所需的物品,结果就有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主动打电话联系她。“感觉一点隐私都没有了,好友间的交流,却变成了一些商家挖掘客户资源的平台。

  采访中,不少市民反映,随着使用微信人群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会出现在“朋友圈”中,可能不小心就将家庭住址等信息泄露了出去。

  代购广告成流量杀手

  而在打开市民王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记者看到她的“朋友圈”俨然变成了广告圈。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只有一两个朋友做网上代购,可现在这样的广告比比皆是。“这种通过熟人关系捞金的营销方式,我不反对,但是反感。

  “我以前一打开‘朋友圈’就能看见朋友们的各种信息,微信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我现在都不敢开微信了。”小李平时人缘非常好,朋友圈子非常大。她告诉记者,因“朋友圈”内的各种广告,使得他原来可以使用一个月的流量,现在不到几天就用完了,“这些广告都成了流量杀手”。

  如果不是朋友早拉黑了

  “以前打开‘朋友圈’可以看到同学们的最新消息,现在一打开‘朋友圈’全是她的代购信息。”南昌高校学生李肖对记者说,“都是在校学生,校门也没出过哪里来的代购,如果不是朋友早把她拉黑了。

  “毕竟‘朋友圈’不是广告圈,都是朋友还不好意思屏蔽。”市民王先生很无奈,“化妆品、鞋、衣服……一开打‘朋友圈’都是这些,想看看其他人的信息都要下拉半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朋友圈”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对此反感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在“朋友圈”买到假货的也大有人在。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