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后曾被掘墓 被误解历史书骂他卖国贼
虽然到合肥的时间已经是秋季,但是这里所呈现出来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象,还是让大家赞叹不已。踏进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我马上想起“人杰地灵”四个字。在历史上,安徽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重量级名人,如皋陶、夏启、老子、庄子、管仲、姜尚、陈胜、吴广、曹操、朱元璋、包拯、朱熹、戚继光、李鸿章。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对安徽、中国乃至人类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随后几天,消防总队安排我们参观了包公祠和李鸿章故居。在接待者和参观者的眼里,包拯和李鸿章俨然就是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包公的事迹不敢说是“地球人都知道”,但在中国也算得上是妇孺皆知。合肥包公祠已有近千年历史,多次扩建、重修,现存的祠堂建筑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于光绪八年(1882)捐银修复的。与所有合肥人一样,李鸿章因有包拯这样的乡贤而高兴,想必对包公心存崇敬,没准他就一直将包拯作为自己的楷模。他出钱修包公祠是一证,生前选的墓地要临近包公坟更是一证。
李鸿章于1901年11月7日病逝于北京,16个月后安葬在合肥东乡。早些年,这一带有“一里三公”的说法,指的是这里方圆一公里范围内葬有宋代包拯、明代朱元璋部下大将张得胜、清代李鸿章。李鸿章给哥哥李瀚章写信,谈到选墓地时说:“弟不知地舆,也不甚信风水,但喜临近包公坟……”可见,在九泉之下能与包拯为邻,也是一件令李鸿章非常满意的事情。现在包公祠内的包公墓当是很晚才迁入的。
然而,让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去50多年后竟然被人掘墓。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在李鸿章的墓地上兴建工厂,他的遗骸被群众从墓穴中挖出。据说,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得十分完好,可惜当时他的名声不好,历史书上说他是“汉奸”、“卖国贼”。
当我们走进位于淮河路的李鸿章故居时,李鸿章的声名已经大大提升,不再被人简单地骂作“卖国贼”,并且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可以提高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了。当人们持公正、平和之心,将李鸿章放回他所处的时代去分析、研究时,这才发现,李鸿章不仅是出色的文学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更是晚清官场最具世界眼光的政治家、开创先河的改革家。清代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主持和创办了三个——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其中,江南制造总局就是现在江南造船厂的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就是南京兵工企业辰光集团的前身。中国的铁路和电报事业都是肇始于李鸿章之手。还有,李鸿章于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仅用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挽回白银两千万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六千余万两。130年后,这家国企顽强地生存,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仅其旗下在境内外上市的各类控股公司就有20多家,招商银行就是它属下的资产。
看完故居,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鸿章的临终诗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临终诗是这样写的——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据展厅解释,此诗为李鸿章临死前口占,由其子李经述笔录,浓缩了李鸿章曲折而又悲壮的心路历程,充分表达了他对清政府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切忧虑。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被视为李鸿章“政治公敌”的梁启超对他的最终评价。他还说李鸿章“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也”。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所以,得知李鸿章逝世,梁启超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就一幅挽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