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村干部争戴“贫困帽”是一个大痛点

10.09.2015  11:27

  2000人出头的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珠田乡大垅村至今已欠下100余万元债务。村支书王建红认为,只有“继续申请贫困村,依靠更多的项目来发展经济”,在江西省“十三五”贫困村评选中大垅村落选后,村支书王建红当时气得想辞职。(9月9日《中国青年报》)

  “贫困帽”本不光彩,只要经济发展有成效,谁愿意去抢着戴?但在一些村干部的眼里,这不仅是一个香馍馍,更是解决眼前村债务的救命稻草。其中的奥妙,不看不知道,看了惊一跳。了解到实情之后,这顶“贫困帽”还真戳中了当前基层扶贫中的难点和痛点。

  扶贫后遗症该如何来医治?2010年底,江西全省乡镇通油(水泥)路率达100%,建制村通油(水泥)路率达100%。光鲜成绩的背后有多少村集体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又有多少村在启动扶贫项目之后带来了不尽的烦恼?据悉在珠田乡10个行政村中,有8个行政村出现类似的欠债状况,显然这不再是个案问题。对于这种扶贫后遗症,相关部门不能继续当睁眼瞎,而是要着手拿出具体政策方案,不能让基层干部背上沉重包袱。同时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项目启动时,应该提早做出统筹考量,不能只管表面数据,不管后续发展。

  扶贫的政策该如何普照贫困边缘村?对于大垅村来说已经戴了5年的“贫困帽”,虽然道路基础设施也确实有了根本好转,但100多万的债务却是货真价实的,亦如一块磐石压在了村干部的心上。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确实令人难堪,一方面还有条件更差的村等待扶贫的阳光照耀,但自己也不能艰难起步。对于这样的贫困边缘村应该有一个具体解决办法,既然前期已经投入了那么多资金,就应该解决好后续的烂尾问题。要拿出具体方案和规划,拨出专款来破解这些难题,否则当地群众始终走不出贫困的影子。

  扶贫的出路又在哪里?对于这个大垅村来说可谓是当前扶贫攻坚中的典型代表,从资源角度看,全村满打满算1400多亩土地,人均不过7分地。村里的集体产业“基本就是个空壳子”。唯独村委会一楼的几家门店,能收点租金,一年不过八九千块钱。靠它还清债务,遥遥无期。显然道路修通之后,这个村的产业如何发展还是一片空白,解决了道路基础设施之后,还应有后续的产业发展规划,否则群众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退一步说即或再一次获得了贫困帽,但在解决了欠债之后,如果没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一样实现不了全面小康。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集中力量搞扶贫攻坚,地方也下达了死命令,签下了责任书。面对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每一个地方都有一大堆硬骨头。我们在轰轰烈烈的加大扶贫力度之时,反复在强调“精准”之时,不要忘了还有诸多像大垅村这样的村集体和村干部在忧心着和焦虑着,各级领导干部不妨多一些基层调研,多一些基层倾听,才能变痛点和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