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孔雀”造型入驻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图)
原标题:杨丽萍“孔雀”造型入驻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图)
杨丽萍看到自己的蜡像赞叹不已。
昨日,经过数月雕琢的杨丽萍华美蜡像入驻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取自杨丽萍经典舞剧《孔雀》的造型惊艳全场。一袭白裙现身的杨丽萍在采访中透露,自己的工作重心早已转向发掘更多的新人新作,“花开到最美一定会凋谢,但我希望播下种子,重新发芽。”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张楠 上海电
“太像了,就像我的手安在那儿”
美轮美奂的“孔雀”立于舞台之上,身披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设计的华美孔雀服,缀满孔雀羽毛的长裙流光溢彩。尤其蜡像的手部表现力极强,摆出经典“孔雀头”造型。蜡像可谓完美拷贝杨丽萍在舞剧《孔雀》中的窈窕身姿与舞蹈气韵。采访中,杨丽萍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量身时要保持这个孔雀的经典姿势8个小时不动,还要随着转盘旋转,记录各个角度数据,“真是胳膊都要断了。当时先穿肉色内衣拍,再穿衣服拍,整整折腾了一天”。但看到蜡像柔软的肢体动作及传情的神韵时,她又忍不住开心得像少女。“你看这个腰部曲线就做得很好,我最满意的是手部,太像了,就像是把我的手给剁下来安在那儿一样。”力求完美的杨丽萍也希望化妆上再做一些处理,做到神同步。
“舞者不是体现编导意图的道具”
近年来,杨丽萍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在她看来,“当我把很多少数民族舞者带到舞台上,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又不是舞者。其实很多优秀的舞者没有自己的作品,像彩旗就是一个例子,她的天赋是不可替代的,我作为长辈有责任帮他们启发出来。”10月16日至18日将在上海举行的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团队将带来全新剧目《十面埋伏》。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虞姬”也是由男舞者胡沈员反串演出,“我觉得他一辈子就是在等这个角色,我非常高兴能发掘他。”作为这部剧的总编导,杨丽萍说,看过很多现代舞作品,但在其中只能看到编导,看不到演员,演员只是作为一个道具而存在。“我觉得,在体现编导意图的同时,必须把优秀的舞者推出来的,哪怕是群舞也要能展现舞者。”记者也问及,杨丽萍近年是否把重心转向幕后,她这样答,“其实舞台对我来讲,只是很小的空间,我经常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起舞。其实人的身体有极限,花开到最美一定会凋谢,但我希望播下种子,重新发芽,这是我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法则。”
“‘埋伏’探索内心的欲望与恐惧”
《十面埋伏》率先在云南首演之后,也在朋友圈引发了很多关注。这部剧在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在杨丽萍看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舞蹈,以中国舞蹈为主调,融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民乐及传统戏剧等综合艺术语言,堪称“舞蹈剧场”。明晃晃的剪刀悬挂在舞台上,隐隐蛰伏危机,投射出古往今来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杨丽萍说,以舞蹈的形式重新演绎历史,展现的是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剪刀就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不但有来自外界的埋伏,还有来自内心的,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我们怎么去突围,战胜内心的恐惧?这个世界都在伤害,比如雾霾、文化侵略……”充满实验性的舞剧对观众构成挑战,杨丽萍的解读十分文艺,比如对舞台上的蒲公英般的红色绒毛她有多重解读,比如“一地鸡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可能舞蹈本身承载不了多少责任,但我们希望表达这样一种心态,就像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而我们将用来寻找光明。”
“中国舞蹈界匮乏自己的语言”
《十面埋伏》除延续杨丽萍舞蹈一贯的自然、原始的风格外,中国元素十分丰满,不仅有剪纸、皮影,还邀请京剧传人裘继戎,参与创作编排和演出,把京剧的舞台表演融入其中。杨丽萍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也是令人惊艳的,“其实中国舞蹈界也是危机四伏,模仿西方、欧洲,有没有自己的语言?我觉得京剧是舞蹈的命脉,唱念做打在全世界都是经典的,国际上也备受推崇。但我们拿出手的就是芭蕾,没有自己,太可惜了。”杨丽萍说自己非常喜欢叶锦添的“东方美学”,“比如他这次设计的一件衣服,背上有肋骨像雕塑一样被装置在衣服上,现在大家不会用心去感知一些东西,可能在舞台上就一闪而过,但我一看见就喜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