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去哪”成谜,源于利益链未断

04.09.2014  19:52

如果监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胶囊”公司关停,却没有追查买家,没有将整个利益链条摧毁,一旦风声过去,很容易就死灰复燃。

据报道,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几名不法分子从今年2月至7月非法生产“毒胶囊”,除了被现场查获的之外,还有9000万粒“毒胶囊”已经全部进入了流通市场。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

两年前,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揭开了这个危害甚巨的行当。当时各地警方和监管部门严阵以待,关停了很多违法违规药厂,并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可不曾想到,仅仅两年之后“毒胶囊”案件的“续集”就开始上演,仅仅一个小窝点的产量就如此巨大,至今仍有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有些可能已被服用,对民众健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危害。

依法追究不法分子之外,当下我们更想追问的是当地相关部门的监管。从报道来看,这一次生产“毒胶囊”的并非是什么严密的犯罪团伙,只是一个原药厂的工人,用工资抵来公司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租了四间厂房、招了十个工人就开始生产、销售。这样一个甚至没有太加掩饰的窝点,竟然足足生产了五个月,直到有群众举报,当地公安和食药监局才开始联合执法。

监管部门的反应何以如此迟缓?要知道生产“毒胶囊”在当地是有“历史”的,本应是当地监管的重点。事实上,此次组织生产“毒胶囊”的头目潘某和那些工人,都是因上一轮关停大量的违法违规的药厂而“失业”,因为没工作再加上知道这非法行当利润高,所以才一拍即合。而他们所谓“熟悉销路”,很可能也是沿用过去的各种渠道,否则很难在这么短时间,搞出这么大的销量。

在已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却不能及时察觉非法窝点的出现,难逃失职之嫌;另一层面,此前的监管整治是否浮于表面,也需要反思。很显然,如果监管只是停留于把“毒胶囊”公司关停,却没有追查买家,没有将整个利益链条摧毁,一旦风声过去,很容易就死灰复燃。这一次查获非法窝点已经一月有余,却仍未搞清大量“毒胶囊”的去向,也印证了相关部门对非法链条尚未掌握。

同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地在7月22日已经查处非法窝点,明知有9000万粒“毒胶囊”不知所踪、可能对民众造成健康威胁的情况下,为何不第一时间对外界通报?及时的信息通报,不光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共同追查“毒胶囊”去向的蛛丝马迹,也可以提醒公众多加注意,多从正规渠道购买相关药物,避免误食。这种有意无意的“捂盖子”,是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

毒胶囊”的危害性毋庸多言,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查清那9000万粒的去向,将购买、使用“毒胶囊”的药企一网打尽,并完善药品的监管和信息通报机制。对监管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失职,一并追究问责,如此才能根除“毒胶囊”生存的土壤。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