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大学生以不同方式告别青春

22.05.2014  14:23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近日热播的电影《同桌的你》将无数人的思绪带回到校园岁月里。如今,又到了一批批学子即将告别校园的季节,毕业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向一段青春道别,在不同的年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

告别青春的不同方式

青春的故事总是烙上时代的印记,如何度过毕业季,不同年代的人大有不同。

如今的毕业生大都是“90后”,他们的毕业季没有定式和束缚。这边行李还没打包好,那边街巷里的“散伙饭”已进入高潮。无论是“民国风”主题毕业照、微电影还是别的方式,青春的基调就是与众不同。今年毕业的“90后”路林,打算在毕业演出节目《反串版神雕侠侣》中扮演杨过,“他是我最爱的武侠人物,我要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和大家一起过把瘾!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毕业生的关键词则大都跟集体有关,不管集体聚餐还是集体旅行,都要朋友相伴。“80后”的王平毕业7年,还时常记起毕业时全班的集体旅行,“11名女生,22名男生,一个不少全都参加了。最后聚餐时大家都哭了。

70后”和“60后”的毕业故事,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但也少不了歌声和笑语,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70后”武程鹏还记得,临毕业前的班级晚会,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大家随机抽取,所有人拿到礼物都很开心。而“60后”的冉华,说到当年的毕业聚餐还能笑出声来,那次学校食堂破例提供了酒,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喝,很快就喝多了。

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

毕业季,并不只是热闹与狂欢,还面临着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不同年代人的迷茫,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我们毕业时伤感很单纯,只是因为分别和对踏入社会的忐忑,现在的毕业生要考虑求职、人生选择,比我们那时候复杂多了。”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冉华说。在那个时代,毕业即就业,因为政策上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当年留校的冉华,如今已是一名大学教授。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从2003年的212万到今年的727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在一年更比一年难的就业季下,毕业生的独立之路不再像当年那样简单。王平还记得,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父母安排的。

面对着更大就业压力的“90后”,有着不同以往的价值观,宁愿不工作也要玩好的想法,在本报所采访的“90后”毕业生中比较流行。3月份发布的《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指出,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容易导致迷茫。在不久前的一个调查中,如今的大学生“为自己的就业表示担忧”的仅占8.7%。

出路多元路路可精彩

人的一生中挫折居多,一帆风顺的时候少,要让自己内心足够坚强,以后的路才更好走。”作为过来人的冉华时常感慨,很多事情回头看都是小插曲,但是处在其中的人总是最难过的,需要老师和家长对毕业生多些关心。

就业形势报告支持了这一观点。尽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相比2013年增加28万人次,但从需求来看,今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比去年增长10.14%。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扩张,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

24岁的“90后”杨雨晴,两年前毕业于中部一所民办高校,面对就业市场的学历门槛,她多次被拒之门外,于是干脆进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西藏旅行,途中打工养活自己。在一些陌生的地方度过了毕业后的迷茫期,3个月前回到武汉开始工作。

一想到工作后就没有时间这样放肆地玩儿了,就会对工作特别挑剔,现在的状态谈不上是父母眼中的安定,却也足够了。”像杨雨晴这样的“90后”,正在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刘少华 石磊 范洪岩)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