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县长:曾有县长因军阀索要粮饷而逃跑
1917年,兰州绅士聚会合影
◆合水县裴县长不堪忍受军阀敲诈逃跑了,结果军阀继续催逼裴县长的下属,下属自杀了。
◆高台县县长送客人到城门口就被士兵阻止出城,怕他借口外出催款逃跑。
◆临泽县县长袁第锐怕被骚扰,在办公室里挂上了马步芳的照片。
◆武都县县长38年间更换了37任,最频繁时,4年换了8任县长。
◆庄浪县县长大肆侵吞公款,两次潜逃都被抓了回来。
民国是个乱世。在军阀、土豪的围堵下,县长其实就是个摆设,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人设计逼退,甚至害死。电影《让子弹飞》中土匪县长的经历,形象地再现了民国县长的艰难处境。在甘肃,当个民国县长也不易。
军阀索要粮饷县长无奈逃跑
县长跑了,随后县里会计主任也自杀了。这是发生在甘肃合水县的一个故事。此时,正是1933年4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县之长跑了呢?
自从秦设郡县后,县长就成为一方地域的行政首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许多人的愿望。然而,合水县县长竟然是不堪驻军压榨而逃跑的。
当时,合水县政府接到了38军的命令,要他们为驻扎在合水的新十一旅拨付1200元金库券。不仅如此,驻军在这笔钱外又加了每月800元的摊派。合水地处子午岭西麓,是个典型的山区,不仅出产有限,而且人口稀少,全县只有2300户,差不多一户人家交一元,这是正常的赋税之外的摊派。此时,合水县裴县长既不愿向老百姓增加赋税,更惹不起军阀,无奈中,偷偷跑了。
县长都跑了,老百姓心想,这下该逃过一劫了吧!谁知,各方催款的人听说县长跑了后,反而变本加厉地催款。县长跑了,下属还在,只要县库中有钱就行,而且还能将责任推给已经跑了的县长身上。这一点,恐怕是那位裴县长始料未及的。再说,县长终究是一方之长,军阀不敢过分压榨,可对下面的职员就不一样了。县属会计主任黄调元,无法忍受提款者的压榨追逼,服鸦片自杀。
其实,民国时期是个乱世,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穷人的日子难过,县长的日子也难过。军阀四处抢占地盘,毎占一地就要摊派粮饷。这样,才能养活军队,增加实力,参加混战。而省政府又无力控制,只能把划拨给军阀的粮饷分摊到各县。应付军阀的粮饷,就成为县长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30年代,河西走廊虽然隶属甘肃省政府管辖,但却被马步芳、马步青所分据。地方上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军阀手里,县长其实就个军需兼副官。
还有一个县长的处境也很悲惨。这是明驼(生平不详,民国二十二年由兰州去敦煌,同年秋返回兰州)在河西走廊游历时,亲身经历的事情。明驼到了高台,拜访了县长,离开时,县长本来想送他一程。一县之长送人,这算不了啥事。可是这位县长就不行。他走到城门口,就被两个士兵拦住了。他们不让县长出城,一县之长连县城都走不出去,这是为何呢?原来,前一任县长因为不堪军阀催要粮款,打着到省城去的名义出城跑了。而眼下军队的粮款还没有催要到,自然不能放县长出城,也怕他一去不回来。
无奈中,县长只能返回县政府。
应对军阀高招
县长请护官符
为了应对军阀,县长们也是各有高招。有些县长曾在军队中干过,便扯虎皮拉大旗,同军阀套近乎;有些县长则想方设法和某某高官拉上关系,或称门生,或称亲戚,以便吓退催款者;还有些县长想办法搞张“护官符”。
护官符由来已久,《红楼梦》中就有门子给贾雨村讲金陵城内的护官符的情节,民国年间的县长们也有护官符。这是什么样的护官符呢?
原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袁第锐老先生谈过他就任县长时的情形。
袁第锐先生回忆,1947年他被委派到河西走廊的临泽县任县长。上任后难题也不少,第一件事情就是应付军阀。他思谋了很久想了一个办法。
啥办法?求一张照片。谁的照片,当然是马步芳的照片了。他在就任之前,给马步芳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马的仰慕之情,请求马步芳将照片送给他珍藏。因为袁第锐曾是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郭寄峤的秘书,有这个便利条件,马步芳自然无法拒绝。袁第锐顺利拿到了照片。
到了临泽就任后,他就将马步芳的照片挂在办公室里,以显示他和马步芳的关系不一般。这就是袁先生的护官符了。果真,这张护官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些前来催粮催款的驻军,在县长办公室看到照片后,收敛了不少。
不仅当县长需要护官符,老百姓也有护身符。民国时期,国民党兵匪勾结。有些地方绅士为了避免兵匪觊觎,引来杀身之祸,家中上堂悬挂的字画,往往是某个长官写的,或者是一笔虎,或者是其他的内容,以显示有靠山,来历不凡。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时局的混乱。县长连自由都没有,又如何为老百姓服务呢?难怪当时有人说:“军阀们尽可能让现有的官僚成为税收工具。”
劣绅把持乡镇
县长频繁更换
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土匪县长行侠仗义,他的主要对手就是县城的豪绅。民国时期,县长能摆平豪绅,政令自然畅通,否则政令出不了县府。这是民国时期县级政府的真实写照。
县长上任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拜访土豪劣绅,求得支持,否则他们就会四处掣肘。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拉帮结派四处控告县长。尤其是土豪劣绅家族中多有人在省城工作,容易相互响应,县长经常遭受调查。民国年间,曾任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的王漱芳,就听一位县长说,省政府常凭一纸控告,不管案情大小,立即派人调查。这样一来,县长的威望自然遭受打击,推行政令工作无法开展。
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倡导地方自治,使得乡镇行政权落入豪绅之手。而豪绅中的精英分子则去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多为土豪劣绅。民国时期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长的丁宜中也说,甘肃的下层政治机构,还是沉滞在封建势力的掌握中。
军阀割据一方,土豪称王称霸,再加之民国政府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积习难以清除,甘肃各地的县长不仅难当,更面临着生命危险,辞官而逃者有之,被逼自杀者有之,遭遇埋伏刺杀者有之。因而,县长频繁更换。甘肃各地的县长任期长则一年多,短就数月。比如甘肃武都县在1949年之前的38年间,县长共换了37任,最频繁时节,4年换了8任县长。县长第一要应付驻军,第二要对付土豪劣绅,要解决财政困难,发展地方事业就顾不上了,大多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县长更换频繁的原因,既有岗位压力大的原因,也有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缘故。安徽人张广建任甘肃都督时,大肆任用同乡。曾来甘肃游历的林竞,在一处墙壁上发现了一打油诗:“百姓见官称大人,淳朴犹如葛天民。勿怪闻操皖音者,惊惶混似见天神。”等到朱绍良任甘肃省主席时,他出生于福建福州,又在甘肃大肆安插闽人。
县长任期短,掣肘多,一些县长同流合污,应付差事。《西北日报》曾报道过县长卸任难的事件,这事发生在甘肃庄浪县,当时县长大肆侵吞公款,等卸任时,无法交清账目。他想了一个主意,先让科长逃跑,这样他就可以金蝉脱壳,嫁祸科长,从容脱身了。谁知,科长逃到半路上,却被民众堵住。无奈中县长只好自己逃跑,结果又被驻军堵住。过了几天,这位县长再次越城而逃,谁知没有走多远,又被民众抓获。当时,报道的题目就是《方清昶卸任难,两次潜逃均被挡回》。
人们曾说民国时期的县长:“受多头长官的指挥,拿着比银行工役还低的官薪,指挥着半饥半寒的职员,负着无所不包的任务……”
民国是混乱的年代,乱世中很多事情,呈现出一种畸形。县长难为,只是这个乱世中的一个影子。 本组供图/王文元◎王文元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