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长沙整治交通 1929年立“行人靠右”标识
民国时期,长沙城内跑着的人力车,就像今天的出租车,他们横冲直撞,成为长沙交通混乱的重要乱源。图片来源:1929年《湖南国民日报》。
1929年初,长沙市南门口已立起“行人靠右”的标识,但南门口依旧人群拥挤。人们发现南门口拥堵的原因,部分因为道路狭窄且分布不合理,当年人们建议拆除街道中心的公用电话站和两块代表迷信势力的阿弥陀佛碑。图片来源:《湖南国民日报》。原版面中的“鳞爪”,错成了“麟爪”。
民国长沙城,日益繁华的南门口、八角亭等地人潮汹涌。如果没有一定的交通约束,人与人走路会碰在一起,车与车也一定会相撞。这则刊发于民国长沙旧报纸上的漫画,讽刺当年长沙街头人车纷纭、人群混乱的场景。图片来源:1929年9月26日《湖南国民日报》。
据日前本报新闻报道,长沙交警启动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春季攻势”,重点整治机动车乱停、乱行、闯禁及电动车、电动自行车闯灯越线,行人闯灯乱行、翻越道路隔离设施等八类交通违法行为。很显然,这是长沙交通升级换代全面进入“车时代”后的交通管理。
回望八十五年前,那时民国长沙城的交通尚处“步行时代”,纷纷攘攘的人流拥挤堵塞了长沙各处繁华街道,如何人畅其流?那时的交通管理有那时的特色,今天看起来很有趣—
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
一、步行时代的长沙,遭遇严重的“走路问题”
这得有多嫌弃,才会要呵斥别人一句:“晓得走路不?”
就像今天汽车遍地,一个司机嫌弃另一个讨嫌的司机,会说“晓得开车不”一样。
民国初期的长沙,多数时期处于战乱年代,军阀混战,商业凋敝,长沙人纷纷跑到乡下去“躲兵”,想象得到,那时的长沙街道,除非“不得不”的原因,一般人并不爱逛街。
到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国实现名义上的统一。与此同时,长沙也马上进入了蓬蓬勃勃太平时世。
一方面,长沙开始大张旗鼓搞城市建设,修环城马路、修中山路;另一方面商业渐渐发达,外来人口慢慢增多,长沙城也大显其爱时尚、爱娱乐的性格本色,爱热闹、爱逛街的长沙人越来越多。
当年长沙城内的汽车,扳着手指头就能数尽;“步行时代”的长沙,满街都是人,因种种原因,长沙遭遇了严重的“走路问题”。
长沙市政当局,尤其是长沙市公安局(注:当时长沙虽未设市,但不少机构却常以“长沙市”命名)开始提出整治长沙交通秩序、整治市容环境,重中之重则在于解决“走路问题”,也就是要告诉长沙民众,在城市中到底应该怎样走路。
在1929年前后的《湖南国民日报》、长沙《大公报》上,不少文章,谈到长沙人的走路问题,值得一引。长沙《大公报》“社会闲评”专栏,“劲公”就有一篇文章专谈长沙走路问题,他说:
长沙市民对于走路问题,我不敢恭维,实在尚欠研究。一走到市上,那种凌乱无秩序的现象真令人难以形容。
不是这里人力车碰了行人,开口骂娘;就是那边两人对撞了脑袋,互骂一声“瞎了眼”。
走得慢的,骂走得快的去“充军”;走得快的,又骂走得慢的是“死人”。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走到哪条街上,总有“此路不通”之感。
仔细考察长沙市民,何以不会走路,却有下列三种原因:
第一是自命不凡……因此左右磕碰,遍地荆棘。
第二是不肯互让,以为谁让了谁,就示了弱,失了平等的精神,因此动辄相骂,激起无意识的争端。
第三是不知节约时间,闲人麇聚街头,徜徉散步;即有所事事的,也慢条斯理,雍容雅步。路幅本来仄狭,安得不拥挤不通?
其他尚有许多应由警察执行取缔的事情,如空人力车及小贩担子之市街游行,兜揽生意;出殡结婚之旗伞执事,成群结队,皆应有方法取缔,而公安局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总之市街的秩序,固赖于警察的维持,而市民自身走路的修养,尤为重要。因为公共的利益,是要一般民众共同负责的。
现在竞言改造都市,我以为长沙市民若不有走路的训练,将来市街宽度即照中山路再加上一倍,也必定乱七八糟,没有一点整齐严肃的气氛。行的问题永远不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