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山水“氧吧”石城——石城打造“深呼吸小城”走笔
日前,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持调研评价的“2015中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新鲜出炉,石城县再次荣登榜单,排名由2014年的第100名直线上升39名,且被列入“美丽中国国土气候旅居名片”。
“深呼吸小城”是指空气新鲜,适于“避霾旅游”的县域、县级市。石城县森林覆盖率达75%,既有万亩高山草场、百年野生杜鹃,又有赣江源头林海、亚洲最刺激漂流,还有10万亩田田荷塘,微风拂过花香满城。近日,记者对石城县守护生态净土,打造“深呼吸小城”,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实践进行了探访。
治污+减排,呵护净土
蓝天、竹海、清泉。踏着蓬松的落叶,记者走进石城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倾听一曲曲古木为琴、清风滑弦、鸟兽合鸣的美妙乐曲。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单位。
一张张绿色账单是石城县坚决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果。
投资5亿元的陶瓷厂、1.1亿元的化工厂……石城县环保局局长李纬翻开厚厚的统计本,对记者说:“短短3年时间,共环评否决项目113个,总投资达30多亿元。”为保住赣江源头优质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石城县坚决把污染治理前移到项目落户的初始阶段。
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石城县加大减排治污力度。投入2000余万元修建污水主管网,彻底解决主管渗漏问题,长达6.2公里的县城小西河、西外河、小溪河三条污水支管网全面建成,县城老城区污水收集覆盖率达到70%;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治污系统和自行监测体系运行的监管,污水处理率达到省级标准。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仅泰丰、富华、天华三家养殖场就累计完成改造旧沼气池865立方米、新建沼气池230立方米。2014年累计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72吨、氨氮12吨。此外,水源地保护工程、废弃矿山污染治理工程、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等正在有序推进。
监测+监察,净化空气
“我们要在环境监测、监管上下功夫,守住石城这块‘深呼吸’净土。”石城县环保局干部赖丽玲说,“按照重点污染源每周1次,一般污染源每月两次的频次,对辖区内每个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督察、巡查。同时,每年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秋冬百日专项行动等13个专项执法行动。仅2014年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下达环境违法限期改正通知书136份、搬迁企业1家、停产整治企业两家、关停企业4家。”
此外,石城县监测站已能熟练掌握化学需氧量、氨氮等12项指标的监测,初步掌握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5项指标的监测。2014年12月,石城县监测站硬件建设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达标验收,并作为全省第一批通过的县(市)获得奖励150万元。
生态+旅游,绿色发展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记者来到四面环山的琴江镇大畲村采访,只见一排排整齐的客家建筑在百亩荷田的包围下若隐若现,高高扬起的马头墙与层层叠叠的荷花瓣交相辉映,显得特别古朴美观。
“我们村前几年还是冷冷清清,县里依托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将村子创建成省级生态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起来了,脏、乱、差现象也得到了根除,还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村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也跟着发家致富。”大畲村农家乐老板尹盛华对记者说。
石城县在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更是把整个城乡作为“大赣江源”景区来打造,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生态村落创建步伐,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石城的发展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如今,该县的横江镇、丰山乡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赣江源、小松、水庙、福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村。
石城县生态乡村的创建,带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留住游客们心中的浓浓乡愁。201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99.86万人次,同比增长25.12%;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