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江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槎滩陂位于泰和县禾市镇,这个水利工程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至今仍惠泽万顷。近日,国家灌排委员专家组对槎滩陂进行现场评估,一致赞同推荐其申报世界灌溉遗产。
槎滩陂全景图。通讯员匡莹萃摄
泰和县槎滩渠水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匡莹萃介绍,槎滩陂始建于937年(南唐年间),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继四川都江堰、安徽丰塘芍陂、福建木兰陂后第四个“国宝”级水利工程,也是我省首个“国宝”级的水利灌溉工程。槎滩陂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的禾市、螺溪、石山、永阳4个乡镇的5万多亩良田。
据介绍,槎滩陂坝位于赣江二级支流牛吼江上。历史记载,1000多年前,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在迁居泰和后,见当地地势高且天气干燥,庄稼常歉收,故兴修水利。槎滩陂建成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不仅支撑了灌溉事业,而且哺育了民生,滋养着生态。
“符合科学、生态理念的设计是槎滩陂千年不倒的重要因素。”匡莹萃说,现在的槎滩陂主坝长105米,坝顶宽7米,平均坝高4米;副坝长177米,高4.1米,并设有两孔排沙闸和7米宽的筏道。滩陂上游山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堰坝泥沙淤积少。同时,陂坝选址在河床坚硬、水流较缓处,陂高经精心计算,可免遭冲毁。槎滩陂灌溉干渠总长35公里,有隧洞、渡槽、水闸、倒虹吸管、桥梁等配套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周矩在建成槎滩陂后,规定不得专利于周氏,当地百姓均可灌溉,实行陂长负责制,由灌区内五大姓宗族轮流担任陂长,共同进行维修和管理,形成了官府与宗族、官与民结合的管理体系。
6月5日、6日,国际灌排委荣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高占义率国家灌排委员专家组,对槎滩陂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实地考察了该灌溉工程及其管理制度和文化遗存,一致认为,槎滩陂可持续利用,是中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是人水和谐相处的杰出典范;其因地制宜的工程规划、系统完善的工程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农业灌溉等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保障了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见证了该区域自然、社会的变迁,具有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
专家组一致赞同推荐槎滩陂申报世界灌溉遗产,目前申报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专家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1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评选以来,我国只有7个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匡莹萃介绍,借申遗契机,泰和县准备将槎滩陂打造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以保护山水生态格局,发掘文化历史内涵。
编辑: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