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报圆桌会: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15.03.2016  10:39

  嘉宾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财政厅厅长 胡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徐毅

  全国人大代表、萍乡市金海岸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侯玉雯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未来五年,我们靠哪些措施让就业、就医、就学、养老、低保等惠民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如何更加公平阳光地分好民生“蛋糕”?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谈切身感受,抒真知灼见。

  硬投入,“获得感”背后的真金白银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对于财政来说,就是要坚持民生投入只增加不减少,民生覆盖面只扩大不缩小,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只提高不降低,健全民生投入的保障机制,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胡强拿出一组数据:去年,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所筹集的财政性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突破300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7.3%,“可以说是实打实的民生财政”。

  总量增加的同时,民生覆盖更广泛。“近年来,我省特别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向低保对象中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向老年乡村医生发放养老生活补贴,‘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和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持续开展,使各类特殊需求都能得到切实保障。”曾任省民政厅厅长的徐毅,对于民生保障的改善深有体会。

  去年,我省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的民生政策,有不少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城乡低保财政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月人均290元和165元,财政补差水平分别排全国第19位和第8位;中央安排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是每人每月70元,我省财政自筹资金,提高到80元。此外,我省安排11.8亿元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财政资金将更多流向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生态、扶贫等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侯玉雯说。

  兜底线,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能否不断增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落实的力度。不仅需要积极回应并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等“热点民生”,更要突出“底线民生”。

  我省民生投入的力度还将持续加强。胡强介绍说,今年,省财政继续统筹1200亿元财政性资金,实施省政府民生工程50件实事,其中涉及创业就业的就有6项。

  通过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增长。胡强表示:“我们将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对不裁员、少裁员的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同时,我们还将推进‘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等创新性融资支持方式,今年力争发放贷款400亿元以上,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针对目前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徐毅建议,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优质服务供给;针对不同养老模式、不同老年人健康和自理能力状况、不同家庭经济水平,探索和建立多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

  “我认为,要完善新农合基本保障、大病保障、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个人商业保险六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侯玉雯建议,将一些发病率高、需长期服药、支出费用较大的常见疾病,也列入救助范围。对因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或者已接受其他社会救助但基本生活仍然困难的家庭,政府应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帮其渡过难关。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