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年 沈华浩治好怪病发现变异性哮喘

10.12.2013  14:06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马晓慧)“只有胸闷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哮喘!”近日,我国科学家历时多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这种全新的哮喘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相关论文已在美国专业杂志《变态反应、哮喘与免疫学年鉴》上发表。发现这项新类型哮喘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近日做客人民网,对该病的发现经历做了详细介绍。

图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

男孩患怪病无法确诊。这种新型哮喘的发现要从一个故事说起,第一例病人是在2004年。当时一名16岁的小男孩因为胸闷,需要父母昼夜不停地帮他搓胸,搓了两年,看了几十个医生,辗转看了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外科等,没办法医生建议看精神科,家属认为没有精神病,最后才到沈华浩所在的浙大二院,确诊为哮喘。

说起这段往事,沈华浩的学生张根生博士历历在目:“当时我和沈老师看到一对夫妇,衣服穿得比较破,但是比较整洁,抱着一个小孩,一直在呻吟,很痛苦的样子,非常瘦。很奇怪,小孩身上挂着一块红布,母亲不停给他搓胸,布被搓得很光滑,父母亲的目光很迷茫,但是非常深情。

我们问病史,母亲说就是胸闷,他们来自浙江一个很贫困的农村,看了很多医院都没治好,心理障碍很重,大家都认为是精神病。孩子做了很多检查,胸片,听诊两肺呼吸音以及心电图检查等都正常,连脑磁共振、脑电图也做了都没有问题,我们当时束手无策,我就和沈老师说这个病有点奇怪,胸闷为主,我的诊断是‘胸闷待查?’请沈老师指点。

反复问诊发现病因。“后来通过检查,我们依次排除了心脏,神经肌肉以及脑和精神等问题。”沈华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特别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我们当时就问病史,反复问,最后问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母亲说他是打篮球时第一次胸闷发作。学校组织春游爬山,第二次发作,还是胸闷,此后就开始加重。

运动以后胸闷,这是一个重要线索!沈华浩当时就考虑到有个病叫做运动性哮喘,是哮喘的一个特殊类型,就是说一个典型哮喘的病人,容易在运动以后发作哮喘。这个病人不是喘,而是闷,运动之后出现的闷会不会就是一次哮喘发作呢?由于病人病程记录中从来没有记载过听诊闻及哮鸣音,所有之前没有医生考虑过哮喘。

病人到浙大二院就诊时也没有闻及哮鸣音,当时给他做检查,按哮喘进行筛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线索。为了确定孩子是否患了哮喘,沈华浩等人决定做气道激发试验,试验结果呈阳性,哮喘特征存在。

确定是哮喘,医生开始按照哮喘治疗,两个礼拜之后孩子搓胸明显减少,平常365天24小时几乎不能停,治疗之后可以停下来,甚至慢慢可以自己走路。经过后续的治疗和检查,确定孩子患的是一种少见的哮喘。

现在,当年的小患者已经20多岁并且参加工作。继续正规抗哮喘治疗,医院的随访显示他已经很多年不发作,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症状只有胸闷很容易漏诊。“这个病非常怪,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病唯一的症状只有胸闷,我们取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 (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 CTVA),”沈华浩介绍,“在过去人们的概念中这个症状一般是先看心血管内科,然后看消化科,因为腹胀和胸闷有时也难以区分,有些人看神经肌肉有没有问题,最后看不好就被认为是精神心理问题,就去精神科,但精神科一般也不会想到是呼吸道疾病。

典型哮喘的症状是喘息,医生很容易判断。如果喘息的过程中出现了咳嗽、胸闷,医生也不会误诊,这是附带的次要症状,不会作为病人的主要症状。新类型哮喘的特点是没有其他任何症状,不喘不咳,只有胸闷是唯一的主要症状,这时候人们就不会想到有呼吸道的疾病,更不会想到有哮喘,因此容易误诊漏诊。”沈华浩补充道。

怪病原来是新型疾病。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罕见的病例,没想到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05年对该病例进行报道后,引来全国各地很多病人来就诊。沈华浩说,“这让我们意识到这个现象不是偶发现象,患者群并不小,从老人到小孩都有。于是我们开始做研究,最后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个新的病,是哮喘的新类型。

通过小男孩的治疗效果,和这么多年来对这些病例治疗经验的积累。沈华浩团队已经基本得出结论,这个病的治疗和普通哮喘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判断哮喘治疗效果好不好有一个控制标准,比方说哮喘控制测试(ACT) 评分,它的症状是喘息,我们把喘息改成胸闷,这样就可以完全按照典型哮喘的一套管理方式来管理这类新型哮喘,治疗是一样的。

但是要特别关注,这些病人必须要看心理卫生科,病人是需要心理干预的,往往需要做心理治疗,其实我的很多病人都是用药的,心理科医生给他开的药,配合我们的药进行治疗。

目前,这种新型哮喘已经写入我国卫生部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第八版,也被高教版内科学普遍教材收录,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