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扮靓生态宜居乡村
自2014年以来,浮梁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围绕 “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为建设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秀美新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中,浮梁县高位推动,形成了工作合力。不仅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各乡镇还明确一名党政班子成员主抓,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挂点负责制;各村明确一名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分片负责制,每名村干部至少负责1个自然村;各村小组组长作为所在村责任人,具体负责本村村规民约的落实、卫生保洁的督查和保洁员的履职等。
在工作推动上,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农村清洁工程开展中,突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以“一治三管二健全”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文明新生活活动,主要治理农村存在的卫生陋习、生活陋习、行为陋习和殡葬陋习;管好农村饮用水和污水排放安全,管好农村生活垃圾,管好村容村貌和建筑风貌;健全工作机制和健全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村民行为,不断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意识。通过开展活动,树立思想健康、举止文明、勤俭节约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村容整洁有序、干净明亮农村新风貌。
通过县、乡、村三级进行层层动员,印发《致全县农民群众的一封信》、送环保书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引导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以新闻媒体为主阵地,重点曝光村点垃圾、河道垃圾以及垃圾乱扔乱丢等不文明行为,重点宣传在农村清洁工程的先进典型,以身边的典型、身边的变化,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热情。加强推广交流,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学习工作经验,大力推广典型。
在工作机构上,以县清洁工程领导小组为中心,由县建设部门牵头组建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专业队伍,整合乡镇清洁办、规划所、环保所、城管中队等机构人员,成立乡镇环卫队伍,充分发挥村两委、村民理事会和农村保洁员主体作用。构建了“一个中心、两支队伍、三套人马”的常态化工作机构;在工作职责上,按照“统分结合、分工负责”原则,明确部门职责,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目前,全县已建成8个中转站,配备2辆转运车、6辆压缩式挂桶车。
在管理模式上,打破了原来“县出资、县管理”农村保洁员工资保障制度,实行“县政府奖补,乡镇自主管理”的模式。在处理模式上,以 “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县统筹处理”为主模式,实现了景瑶线、景白线、206国道等主干道沿线12个乡镇及村庄生活垃圾转运至县城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偏远山区按照垃圾桶收集,定时清理,定期减量焚烧,定点填埋处理的方式进行。河道采取重点村和一般村分类管理,将五河源头6个乡镇主河道沿线村庄、另外12个乡镇主河道沿河200米范围内村庄纳入重点村管理,其他村庄(含溪流沿线)纳入一般村管理。做到平时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每年主汛期过后至少组织一次河道垃圾集中整治,全面清理河道留存垃圾。
浮梁县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规划(2015-2017)将按照全省“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五年完善巩固”的总体要求和县政府提出的“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的两年工作目标,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力争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不少于90%,95%以上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努力把城乡建设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
过去的一年,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完成瑶里、经公桥、曲阿里垂直压缩中转站建设。西湖乡、勒功乡、经公桥镇生活垃圾清运至经公桥中转站,江村乡、兴田乡、峙滩乡生活垃圾清运至曲阿里中转站,实现多个乡镇垃圾转运共享。基本完成以景瑶线、206国道、景白线为主轴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布局。规划在2016年,完成寿安、洪源、王港垂直压缩中转站建设,基本实现偏远乡(西湖乡、江村乡、兴田乡)主干道沿线村庄和其他14个乡镇农村生活垃圾统筹转运至县处理,完成省政府提出的“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县统筹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构建,对不便实行转运统筹处理的村庄,因地制宜,实行“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焚烧”处理模式;2017年,按照全覆盖要求,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干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明显养成,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努力实现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浮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