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增援清军行迹被劣质煤烟暴露 失战机
黄海海战
士兵们在沿岸临时搭起了他们的帐篷。十六日夜幕降临时,呈现出一幅粗犷的景色——宿营地的灯火沿着荒凉的江岸向远处伸延,在恐怖的黑暗中聚集着粗大的人影,在遥远的地方到处有灯光通明的军舰的巨大影像。
[美] 詹姆斯·艾伦 《在龙旗下》
海陆协同作战其实不只是二战以来形成的战争概念,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就有此类战争模式。大家所熟悉的黄海海战,在画面上似乎只看到清朝和日本之间的军舰在交火,其实,在这海上烽火的后面,还有紧张的登陆行动。
1894年的7月,清朝陆军与日军在平壤激战。清廷在7月20日命李鸿章向朝鲜增兵,而增援的方式并非通过陆路交通,而是由大型船只负责运送人员和粮草器械,同时由军舰护送,争分夺秒往朝鲜半岛运送。此次运送的规模颇大,例如所雇佣的英国船高升号,一次运送的士兵就达1100多名,同船的还有弹药一百多箱,粮草数百石。
李鸿章这边争分夺秒,日军那边也没闲着,他们几乎调动了全国所有的军舰来阻止清军增援,只剩下老旧的舰只守卫本国港口。日本方面称这次行动为“破碎行动”。
9月16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亲自督阵,率领14艘大型军舰和4艘鱼雷艇,护送4000多人的援军和大量重型武器和器械,前往平壤。
当天中午,到达大东沟,进入鸭绿江江口。下午两点,清军实施登陆。登陆是个技术活,因为大型军舰吃水深,不能在登陆近处停泊,4000多名野战陆军必须改乘木船靠近江口,再一批批登陆,大量的士兵和器械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地带,而且依靠的是几条木船,速度很慢,所以一直到当天晚上,只有一半人马在义州港登陆。时间就是战机,清军没有停歇,通宵达旦实施登陆计划,但是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登陆还没有结束。
美国商船“哥伦比亚”号上的成员,被称为“文学神秘人”的詹姆斯·艾伦见证了此次登陆场面,他的回忆录《在龙旗下》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他看到绵延的灯火,巨大的军舰,忙碌的人群。而如此规模宏大的登陆行动会否被日军发现呢?
缓慢的登陆行动让丁汝昌心急如焚,担心日军舰队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袭击,如果这样,北洋水师和正在登陆的部队都会手忙脚乱。
而日本联合舰队也一直在大海上寻找清军的登陆部队和护航编队,要实施“破碎”计划。茫茫大海上他们靠什么来寻找北洋水师踪迹?答案只有一个:烟。劣质煤冒出来的烟,就算是日本联合舰队一时看不到舰体,但也能根据升腾的煤烟找到舰队。
晚清政府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托贪官的福,北洋水师用的是劣质碎渣煤,丁汝昌就曾经向能源供应部门抱怨过:你们提供给我们的煤碎渣多,烟雾又大,不仅不得劲,还损坏锅炉,老百姓用来烧饭也嫌呛人。咱北洋水师不要,我们要开滦的优质“五槽”煤。然而,煤炭供应这事丁汝昌说了不算,而是黑心煤炭提供主管说了算,一直到黄海战役爆发前夕,他们还在给优质舰艇灌劣质煤。
所以,一方面北洋水师的登陆行动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另一方面,他们的舰只却在大口大口地往天上吐浓厚的劣质煤烟。更要命的是,敌人使用的是无烟煤,导致日军比清军提前发现对方,于是,在这样的落差中,丧失了不少战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