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剿制毒村别忘了铲除保护伞
除却健全基层组织、加大法制宣传、加强扶贫力度之外,深入“清剿”制毒村的“保护伞”更为关键。也只有坚持对更高层级“保护伞”的清剿,“制毒村”才有回复到“无毒村”的希望。
全国冰毒产量中,来自广东省陆丰市的超过三分之一,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产自于陆丰市博社村。这个14000多人的村庄,有两成多村民从事冰毒制造,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均涉嫌带头制毒。2013年12月29日,广东警方出动3000多警力对这个制毒堡垒村进行清剿,一次性查获冰毒成品近3吨、半成品23吨,令人咋舌。
制毒、贩毒在普通人的印象里,都是要杀头的大罪。对于涉案的犯罪人员来说,这也是刀尖上的秘密营生。但陆丰市博社村的制毒者却没有其他同行那么多的顾虑。博社村不少民房都用来生产冰毒,有些制毒者甚至还直接把原材料或半成品放在过道上。记者从警方提供的一段博社村的视频资料中看到,博社村村口的垃圾堆放处曾经竖立一块高大的署名为村委会的公示牌:“严禁乱倒制毒垃圾!”这条充满着反讽的标语,不但表明制毒在该村已经得到村委会的认可(至少是默许),还暗示着当地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员已然涉嫌严重渎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陆丰涉毒问题由来已久,还曾于1999年和2011年两次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涉毒重点整治地区。但何以此地的制毒、贩毒活动“打而不死”“禁而不绝”?将之简单归咎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或部分村民暴力抗法,恐怕还没说到要点。就算村级基层组织完全瘫痪,只要地方党政组织不软弱涣散,要恢复、建立和健全一级基层组织就不会是什么难事;就算部分村民敢于集体暴力抗法,只要清剿计划严密周到警力配置足够强大,又何惧部分村民妨碍抓捕。
博社村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警力进村行动,且第一次就是清剿毒品,但不久制毒、贩毒在该村仍然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这次警方统一清剿、战果颇丰,当然首先应予鼓励和赞许。但要遏制甚至根绝当地的“毒品产业”,清剿之外还有更多细致工作需要持续开展。除却健全基层组织、加大法制宣传、加强扶贫力度之外,深入“清剿”制毒村的“保护伞”更为关键。
根据警方的通报,当地查处的10宗涉毒违法违纪案件中,牵涉21名党政工作人员,包括3名派出所所长和部分民警。而博社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不但涉嫌直接参与制贩毒,还涉嫌行贿协调“捞人”。“本来都是死罪……却演变成重罪可以轻判,大罪变小罪。”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直接影响案件最终判决绝不只是几个派出所所长就能“搞得定”的。这些已落网的“保护伞”上面,还有没有更大的“保护伞”?亟待警方继续深入调查。也只有坚持对更高层级“保护伞”的清剿,“制毒村”才有回复到“无毒村”的希望。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