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调查:疾病、孤独、代沟等影响幸福指数

12.09.2014  13:46

103岁巫观莲老人身体十分硬朗。  实习生郑凯夫 记者王维宣 摄

  “活这么久了有什么意思?什么都干不了,还不如早点离开……”每次旁人羡慕她的长寿时,102岁的何甜都会闭上眼睛,摆摆手叹气道。

  年及期颐,几近圆满。淡泊超脱很好,但烦心事也不少。自从本报推出“请您举荐百岁老人”栏目后,备受读者关注。记者据线索寻访百岁老人,他们对生活、健康、经济、后辈乃至归西等话题,各有不同理解,分析他们的词频,渐渐勾勒出一个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百年心境。 文/记者何瑞琪 实习生陈雪

   口头禅一:“无所谓

   世事沧桑亲人离世看淡豁达

  将百岁老人的记忆往前推100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还在位打算恢复帝制,一整部近代史在苍茫中浮现。对于老人们而言,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如何在生存过程中步步履痕,历经世事沧桑,如今,他们最爱把“看淡”、“无所谓”挂在嘴边。

  所谓的“无所谓”,就是不要求富贵、极喜,日子平安,有一日三餐即可。大多数老人经历过饥荒、战争、逃难,饥寒交迫的印象太深刻,让他们后半生都安于粗茶淡饭。不怎么追求精细的饮食,而且崇尚节俭。

  这一点,照顾他们的保姆深有体会。阿翠说照顾103岁的巫观莲:“说米又放多了,洗菜水用多了,客厅不用开灯……其实根本就没吃饱。”有的老人还爱吃剩饭剩菜,103岁的阮带就说,“剩饭剩菜最有味道”。

  另外,看淡豁达,也源于勘破生死。很多百岁老人的老伴都不在世了,或者儿女年至耄耋,也先行一步,他们渐渐会放下,情绪平静稳定。

   口头禅二:“等着走

   淡泊的背后是难打发的时光

  数年前,高龄老人们还有力气做做家务,穿小巷和邻居聊聊天,但现在双脚几乎迈不出大门,生活既是看淡也很无聊。有些老人此时会萌生对死亡的等待。

  100岁之后,何甜最常跟三女儿说一句话:“什么都做不了,没意思,等着走啦。”她独自住在三眼井社区一间低矮的房子。丈夫和儿子早于她离世,3个女儿全已嫁作人妇。由于年纪太大,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每天都由住在附近的三女儿给她送饭吃,帮她打扫卫生、帮她洗澡。等得无聊了,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在家里散散步。

  在百无聊赖中,她养成了“望电视”的习惯。虽然老眼昏花、耳朵近聋,但起码守着荧幕,“还可以看看里面的人跟动物在动。

  每听到母亲对“等着走”话题的毫无忌惮,三女儿总是宽慰她:“你都做了一辈子了,是时候该休息了,有我伺候着你,你还操什么心呢?”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她也清楚母亲心里的难受:“她现在生活一点寄托都没有了,多活一天少活一天都没有区别。

  住在中山三路的106岁杨亚美,最近这两个月,会经常高兴地跟保姆区阿姨聊起她的梦:“我梦到了一万个佛,不久之后,这一万个佛就会把我带走啦!”区阿姨说,“一万个佛”是杨亚美家乡的习俗,“她们那里有人去世,都会说被一万个佛带走了。

  “有时我们顾忌讲‘死’,高龄老人反而不怕,已经超脱啦。”区阿姨说。

   专家观点:

   高龄老人是脆弱群体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表示,高龄老人无论在躯体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 需要经常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他们才能增强生活的适应性, 延缓心理衰退, 更好地适应和高质量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首先应加强高龄老人的卫生保健工作,使百岁老人老有所医。其次,要改善高龄老人的生活环境,保障其物质生活,有充足与合理的营养,家庭和睦,给予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最后应该重视高龄老人的闲暇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使其精神有所寄托。

   幸福指数:

   健康与心态最关键

   疾病之痛 躲过“百岁坎

  过了百岁之后,很多百岁老人就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除了会出现常见的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中风等疾病外,甚至有些百岁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或得了一场小感冒之后,便仿佛一下子被抽走了“精气”,再也没有往日的精神。因而,他们对生理上衰老带来的疾病更为担忧。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曾对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做过调查。调查显示,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偏重于主体客观的健康状况。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限制了他们的活动,容易让他们觉得生活不如意。

  为了期望健康平安,躲过“百岁坎”,很多人的百岁大寿都是提前99岁庆祝,简称“偷岁”。

   经济之难 害怕自己是负担

  广州百岁老人超过六成是文盲,多数百岁老人以前从事的是务农、打散工等重体力劳动。而这一类老人在退休年龄之后没有退休金,只能靠着低保或子女接济生活。这些老人特别害怕患疾,需要子女的悉心照顾和大笔的医药费,总觉得自己成了孩子们的负担。

  102岁的谢娣家是四代同堂,她和儿子、孙子、曾孙女住在一起。7月份时,谢娣在卫生间不小心摔坏了髋骨,家人赶紧将她送去了医院。在医院期间,儿子儿媳轮流照看着,孙子孙媳妇也是抽空来看她。看着儿子儿媳两鬓斑白的头发,她有些不忍:“他们也七八十了,还要日夜轮替地照顾我,身体怎么吃得消啊……

  出院后,谢娣凡事都格外小心,生怕自己再生病。“不仅要花钱,还要让他们花更大的精力照顾我,唉……”好在儿子和孙子都孝顺,家里人什么事情都谦让着她,才让她觉得安心不少。

   隔代之沟 代际沟通需突破

  百岁老人长寿,但他们的子孙却不一定也长寿,很多百岁老人都是被隔代照顾。而往往孙辈照顾百岁老人并没有那么容易。孙辈不太了解老人的习惯和性格,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也和老人有隔膜,没法像自己父母那样亲近。加上白天基本忙于工作,很少沟通,重任落在保姆身上。

  80后保姆阿翠和103岁的巫观莲住在一起,虽然她们关系很好,但基本“各干各的”,阿翠说老人的话题就往事、逃荒,“听不了那么多。

  有些老人宁愿自己住也不想和儿女们住在一起,比如杨亚美不想搬去儿子天河的家,不想离开社区里熟悉的环境、唠嗑的老人们。不过,独自居住的老人遇到困难难以解决,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