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老房子 见证了集美翻天覆地的变化

29.10.2014  13:30

  ○叶琳娜

  在宁静的嘉庚路149号,有一幢建于1918年的淡灰色两层欧式建筑。建筑里面,摆放的物品只有一张古老的床、一副极不对称的沙发、几张七拼八凑的凳子、一个破旧的牙杯、一个破旧的脸盆、一床补了又补的蚊帐。这些物品,显得那么沉静与简朴。这就是陈嘉庚先生的故居。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集美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居里。17岁那年他远离家乡,前往南洋谋生,经过多年奋斗,他成为了著名的“橡胶大王”。

  在国家贫弱的年月,中国无数爱国人士都在苦苦地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年轻的陈嘉庚立下一个坚定的誓言:科教兴国。1894年,陈嘉庚回乡创办了“惕斋学塾”。从此,他开始了兴资办学的艰难历程。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嘉庚满怀期待,再次踏上回乡之路,相继创办了小学、中学、幼稚园等,并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偏僻的渔村建起全国闻名的集美学村,还创办了厦门大学。

  当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陈嘉庚的公司也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但他以顽强的决心和毅力坚守着,坚持提供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办学经费。要知道当时,陈嘉庚的公司正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仅200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立即停止支持集美学校和厦大的经费,但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大,他甚至宁愿出卖自己的橡胶园、宁可变卖自己和家人居住的别墅。就这样,在苦苦的支撑中,陈嘉庚把集美学校和厦大保存了下来。

  1938年厦门沦陷后,陈嘉庚故居和集美的校舍都遭到了日寇的轰炸。1950年,陈嘉庚出资并主持了对校舍、公共设施和民宅的大规模重建,而他自己的旧宅,依然残垣断壁、瓦砾杂草,没有修复。一直到1955年,在政府的动员下,他才让动工修复。

  据统计,陈嘉庚一生中,花在办教育方面的钱超过了1亿多美元。然而,他对自己,对家人却克勤克俭。他曾说过:“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为民族奋斗。

  90多年过去了,这幢历史深处的老房子见证了集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亲爱的朋友,当你走进繁华的集美学村,走在宁静的嘉庚路上时,你会看到,在绿荫掩映下有这样一幢老式的建筑,它白石砌墙,绿瓦盖顶,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沉静肃穆,仿佛在静静地诉说它曾经经历过的不平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