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约束防止会所歪风“重装上阵”

13.04.2015  11:38

      昔日的豪华会所一般都是提供高消费餐饮娱乐的场所,因此,在会所转型中,调低价格转成平价餐饮,成为最简单直接的选择。

  北京市纪委今年1月通报,自“严禁出入私人会所禁令”发布后,北京一共关停或转型了37家私人会所。其中,经过停业整顿降低菜价、面向大众服务的有17家。

  紫竹院公园内的“问月楼”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餐厅消费目标群体已调整为游人、周边百姓,菜品价格走平民路线。

  同样,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的品云观景餐厅也将向平价餐饮转型。然而,私人会所转型平价餐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企业而言,千篇一律地围着平价餐饮打转,难以体现特色,导致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

  很多景区内私人会所的位置、环境等资源往往具有特殊价值。找到适合的转型定位,避免闲置和浪费,才能将公共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说:“以西湖景区为例,其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能够激发创意和灵感,非常适合文化、设计、研发等业态,成为文化元素突出的产业聚集地。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提出了一种思路和出路。依据规划,凡是西湖景区、公园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保护类别建筑,将进行文化性和公益性转型。该规划对30家高档经营场所从文化潜力、公益潜力、经济潜力3个指标进行打分,并以此确定每个场所具体转型的方向。

  西湖景区对各产权单位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引导,把这些曾经的高档经营场所转型成和西湖文化底蕴相匹配的新型业态,让环境、文化与经济共赢。截至今年初,西湖景区内30家高档经营场所已基本转型到位,对公众开放,主要以茶文化、咖啡、摄影展、香道文化、古琴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主。

  据统计,过去一年西湖景区经营场所租赁收入有所下降,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应用推广却有了爆发性增长,今年还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范柏乃认为,西湖本是文化之湖,其通过与文化融合,转型之路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些创新发展模式也说明,反腐败倒逼产业转型创新,有利于激发市场潜力、迸发文化活力。

  会所转型开放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防止会所歪风“重装上阵”,还要加强制度上的硬约束,以法规进行源头管控。

  2014年10月,住建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私人会所。

  住建部2014年11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对本地区公园内上一阶段排查出的私人会所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截至今年3月4日,已有30个省(区、市)对公园内的325家私人会所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其中283家被关停会所已经整改完毕,42家还在进一步整改中。

  专家建议,还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将隐藏于不同角落的私人会所置于严密监督之下。

  当然,很多私人会所具备合法经营手续,是进行正常经营的商业活动。要从根本上防止私人会所沦为权钱交易的温床,还是要从党员干部自身抓起。

  2013年以来,中央已经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因此,一方面,党员干部应严守承诺,管住腿和嘴,自觉与私人会所绝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党员干部持续加强思想教育,继续扎紧制度“篱笆”,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核查审计。对于顶风出入私人会所的党员干部,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记者  孟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