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盛行出现斗笠盏 建盏并非斗笠盏的唯一
古香斋拓本《茶录》
宋代钧瓷斗笠盏日本大阪美术馆藏
宋代定窑斗笠盏著名拍品
宋代黑釉斗笠盏河南省陶瓷研究会藏品
□特约撰稿刘芳溪文(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题记|在宋代有关茶事的艺文创作中,蔡襄的《茶录》因内容专业化与开拓性以及其艺术的精美而独领风骚。
蔡襄精于品茗、鉴茶,是一位古代茶学家。《茶录》通篇小楷,无一倦笔,颇有二王楷法,端重飘逸,受到同代及后世的赞誉。现能所见蔡襄《茶录》为治平元年刊本,主要有三种:一为北宋拓本,是仅见的善本,谓海内孤帙;二为南宋拓本,曾录于明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三为“古香斋”拓本,明宋珏刻,世称绢本《茶录》。今天我们便有幸见到了藏家刘志平珍藏的“古香斋”拓本《茶录》,愿与君共赏。
A
初见《茶录》始惊艳
那天,刘志平如约而至。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古香斋拓本》,浸透岁月风尘的书本轻飘得好似一片片羽毛。
作为一名资深藏家,刘志平的爱好甚广,但兜兜绕绕却总是离不开一个“茶”字。热爱陶瓷的他,因为自身的喜好,收藏时便会有意无意地挑选一些关乎茶的器具,这本珍贵的拓本,便是他几年前在北京古玩城淘来的。
“那是一次巧合,我本是不收藏拓本的,但是一看这本蔡襄的《茶录》就有点把持不住了,细细翻阅,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都堪称瑰宝,加上这‘傻开门’的品相,当即决定不惜重金收入囊中。这本《茶录》高度还原了当时宋代盛行的茶事,细细体悟,那情境历历在目,难怪蔡襄自谓《茶录》石刻小楷为‘平生得意书’。”
建盏,并不是斗笠盏的唯一
在《茶录》一书中,蔡襄专门提到了现在拍场大热的建盏,当谈起对建盏的看法时,曾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捐献过不少古代茶具的刘志平,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认为建盏只是宋代茶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宋代的制瓷水平。我们都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钧窑,它们所烧制的瓷器水准可以说在整个中国陶瓷史上都已经到达了巅峰。反观建窑的斗笠盏,胎体偏粗,釉色偏重,与精美的钧窑等茶盏相比,形成了一种‘朴拙与精巧’的鲜明对比。我猜想,在那时也许恰恰因为建盏的胎粗釉厚,斗茶时使用不烫手,偏深的底色也将茶汤衬托得分外明艳,才大受欢迎。俗话说得好,‘细粮吃多了难免有时也想尝尝粗粮’呢。蔡襄之所以在《茶录》中提到建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是福建仙游人,当时的交通不便、通讯受阻,福建相较于当时的帝都汴京无疑是南夷之地,要想将当地的‘土特产’推荐给皇帝,大约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了。”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很多瓷器或以造型占优,或以釉色取胜,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和非凡的艺术成就。宋代因‘斗茶’盛行,该时期的茶盏在吸取唐代茶盏优点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形似倒置的斗笠,因此这种茶盏被称之为斗笠盏或斗笠盌”。
“宋代‘斗茶’时所用的茶盏,除了南方烧造的厚胎黑釉‘建盏’,北方各大名窑均有烧制,这种北方瓷窑烧造的薄胎茶盏在设计上具有极简主义风格,把优雅简单的造型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建盏固然风靡,但绝不能作为斗笠盏的符号去看待,其制造工艺相较于中原的精美瓷器还具有一定差距,也许恰恰因为五大名窑在当时已经人人皆知、口口相传,所以在历史资料上便不太能查到推崇的记载吧。”
C
风靡唐宋、远播日本的“中国式茶文化”
自唐及宋,中国饮茶风气日渐高涨,茶文化确立了成熟的文化脉络,建立了较为统一的程式和仪式。及至宋代,茶的制作和饮用过程被推到另一个历史高峰,宋时造茶可谓择不厌精,烹不厌细。
宋代宫廷禁苑和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尚茶、崇茶,以品茶为雅的做法,进一步推动饮茶风气的流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著《茶录》、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一个官居宰相,一个贵为皇帝,他们也参与茶事,撰写茶书,这在中国饮茶史上是罕见的。在这种氛围中,上行下效,饮茶也变得逐渐趋于平民化,茶叶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饮。
宋代饮茶之风的大盛,使得其时的五大名窑都曾生产茶具,它们都曾先后专门为皇宫烧制茶具,均讲究至极,也因此全面推动了一次制瓷工艺的技术革命。
“我曾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郭丹英就历代茶事的演变及传承专门讨论过几回,关于宋代饮茶,其实更注重的是一种仪式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崇。就像古时候弹琴,都需要先经过沐浴、更衣、焚香方能开始,饮茶亦是如此。日本在这方面就很好地领悟了宋代茶道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延续至今。日本的茶道起源于镰仓时代,与中国宋代点茶法一脉相承。宋、元陶瓷中的茶具,以其端庄、清冽、高贵的艺术格调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趣味。而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的一件宋代建窑曜变茶盏更是被奉为国宝,我猜想如今建盏备受茶人推崇,也是日本‘茶文化回流’影响至深的结果。”刘志平说道。
D
寂光幽邃,“盏”望世界
茶盏,只是用来喝茶的道具,何以让时下的人们大论特论?
只因品茶之细,由盏开始。仅从历代对茶盏的称谓就可以看出多样的变化:碗、瓯、盏、盅、杯等。来自不同时代风格的品茗方式,使得茶杯由胎土、形制、釉色等不断演化,为品茗时留下了与茶的对话空间,薄胎杯挂香,由热转冷,茶香由杯体冉冉升起;厚胎杯稳实,品茗时温暖贴心,久久不散……如是看茶盏,多了一层实用的趣味!
同样的一泡茶,注入不同的茶盏,便能产生不同的汤色滋味。当嘴唇与茶盏亲密接触,由微观而见茶盏背后蕴含的磊磊大器,那么首先得抛开既成的拥器自重心态。一件到代的磁州窑茶盏,稳稳的重心感与釉光的折射,拿在手里便感觉与众不同。
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只口径为19cm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盏以13137746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震惊全球收藏界。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藏品中亦有一只北宋河南禹县钧台窑钧瓷斗笠盏。在去年的苏富比春拍又出现了一只定窑白釉印花斗笠盏,拍出了3390445元人民币的高价。可见不仅仅是建窑的斗笠盏,凡此种种,这些大美至简的薄胎斗笠盏器形因存世量罕见,所以市场价值潜力巨大。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认为:“建盏仅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管中窥豹的冰山一角,其实更多宋代北方窑口的茶具亦是精美绝伦,异彩纷呈。在面对这些历史名瓷时,需要我们去普及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仅从英文China一词为瓷器的含义,就可体会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在茶文化复苏的同时,中国缤纷的古陶瓷之美也能被更多人所知,到那时便无需再去羡慕他国茶器的精美,因为中国灿烂的古陶瓷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大美!”
链接
《茶录》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莆田仙游)人,性忠鲠。累官至端明殿学士,人称蔡端明。谥忠惠,后世敬称他:“忠惠先生。”(刘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