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梁云风:“妈咪屋”建设应向全国推广

05.09.2014  12:00

  为方便在职女工给孩子哺乳,今年初北京市启动了“妈咪屋”(哺乳室)项目。昨日,北京市总工会介绍,北京市首批200间“妈咪屋”的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启动第二批申报工作。目标是3年内将建成1000间“妈咪屋”。(9月4日《新京报》)

  近来一种叫“哺乳快闪”的活动在各大城市频繁上演,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走上街头,为推动公共场所建立哺乳室奔走呼号。然而在当下中国,妈妈们需要在街头为了孩子袒胸露乳,哺乳室的多少,成了反观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

  公众呼吁建立哺乳室的背后,是我国母乳喂养现状越来越不乐观。近年来,我国的母乳喂养率呈快速下降之势。在今年6月一项由母乳喂养大本营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的调查显示,在有过或正在“背奶”的妈妈当中,仅7%的“背奶妈妈”所在的单位有哺乳室。在剩下的人群则不得不在办公室、储藏室或者会议室,甚至厕所中挤奶。这样的一种窘境对于那些坚持母乳的妈妈们,不得不说是一种伤害。

  更大的伤害在于社会的不支持和法律制度保护的缺失。要在公共场所建立哺乳室面临的成本和意识问题,公共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多以利用不充分增加成本负担为由推脱。而对于这种困境,屡次修订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中,仅使用了“女职工人数较多”“鼓励单位建立”等较宽松的字眼要求,而这一规定的约束对象仅局限于企事业单位,并未将公共场所纳入其中。目前我国对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哺乳室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

  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各地都可能迎来新一轮的生育小高峰,为哺乳的妈妈们建立一个母婴哺乳室,是一种社会的温情,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北京此次启动大规模“妈咪屋”的建设,其意义甚至比100多年前修建厕所,把人们的如厕从街巷赶到室内意义更大。在笔者看来,厕所的修建让人们避免了脏和羞耻,哺乳室的修建却带给人们美和希望,应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