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商业新探索之二——移动互联网“升级”社区服务
家住老西门的张先生有一桩持续了10年的心事:家中老人常年卧病在床,需要保姆照料。平时找保姆没啥问题,但一到春节,找保姆就成了难题。这个困难在今年春节终于迎刃而解——通过“云家政”信息服务平台,张先生轻松找到了保姆。
家政服务、开门锁、找外卖、水果配送——围绕社区服务打转的看似都是琐事,却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过去,这些社区周边的传统服务业小而零散,难成体系,但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后,社区服务正焕发新的活力。
“云平台”满足有效需求
要找个临时钟点工,“老三套”是靠口碑传播、靠入户小广告、靠家政公司,然而成功率并不高,不是居民不满意,就是“热门”阿姨没时间。白领卫浩最近找到了一个高效的方式,通过“云家政”微信平台寻保姆,“我刚刚把地点、薪酬、籍贯、工作要求发布到网上,系统就立刻跳出四五个匹配的选项,我面试到第二个就成了”。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上网找保姆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地域局限性导致的信息不匹配问题。根据上海家庭服务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上海共有6000多个家政服务机构、约50万名家政服务人员,分散在各个社区周围,但绝大多数家政服务门店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靠一爿小店、一部电话、一支笔和一台电脑提供服务,资源少,效率低。
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提升社区服务能级的一大突破口。“云家政”副总经理孙黎告诉记者,他们整整花了两年时间,一家家地跑家政公司,免费推广信息管理系统SAAS,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连接,目前平台已经录入了10万余实名认证家政人员,覆盖1000余家家政公司,超过4万户家庭已成功找到合适的保姆。
“从‘云家政’的发展情况来看,社区服务引入O2O(从线上到线下)新模式后效果良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云家政”借助大数据,能把分散的家政服务聚合起来并且再分配,有效解决了居民的需求;而对于家政公司来说,不仅实现了技术升级,还能增加营收。据了解,“云家政”平台上的不少家政公司,订单量增长了70%,营业额实现翻倍。
技术让服务更“接地气”
事实上,借助高新技术,外卖、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中,传统社区服务都有资源整合升级的空间。
记者了解到,在社区移动信息化服务领域,近两年有不少O2O产品崭露头角,仅在上海地区,就有小区管家、小区无忧、小区问问、喵管家、赋为社区、社区001、住这儿等手机应用,每个产品的立足点和模式各有不同。“小区无忧”产品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立足点为社区周边3公里内的服务,不仅提供外卖、超市外送、家政、水果配送、美容美发等各类生活服务,也能解决开锁、疏通、家电维修等各种紧急问题。
在提升社区服务便捷性的同时,这种O2O新模式本身也找到了发展空间。“这有点像打车软件,与居民生活贴得很近,更容易被接受和应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张喆认为,这种社区服务新模式是传统服务产业的提炼和升级,通过信息集成的规模化效应,更多的社区需求能够在平台上流转并得到满足。
因为“接地气”,这些社区服务O2O新模式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记者了解到,目前“拇指生活”已获得了200万元的投资,“叮咚小区”今年初更是获得了上亿元的项目投资,“云家政”在5月完成最新融资后,估值也已达到亿元级。
“O2O模式”仍需破瓶颈
到目前为止,社区服务O2O模式还仅在初级探索阶段,但上海市发展家庭服务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德很看好其发展前景,认为这是大势所趋,“这与消费群体的变化息息相关,年轻消费群体更习惯利用移动互联网搜索服务。”
当然,O2O模式若要更好服务社区,还需要突破一些瓶颈。社区服务与商品消费还是有所区别的:一是服务非标准化,二是存在范围的局限性,如何理顺关系,是当务之急。张喆认为,信息集成、匹配和再分配仅仅是第一步,O2O模式更需要在深度上做挖掘,如针对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提高服务便捷性和价值。
赵建德认为,如果线上与线下能够形成同盟,O2O模式反过来对小而散的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也大有益处。他以家政服务为例,目前O2O模式只解决了信息问题,并没有解决服务质量问题,还需要一套监管体系,“如果家政公司都能在网上实现接单,那么线下的门店完全可以转化成社区服务站,接受客户投诉,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在他的想法中,社区服务O2O模式最后应该形成三个平台:一是线上交易平台,二是监管平台,三是业务操作平台,这样才足以构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