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 被盘活的古村资源
右军是省内某报纸跑旅游线口的记者,近年来婺源篁岭古村的发展和变化,她持续关注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几乎是看着它起了大变化的。”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婺东万亩田。”地处海拔500米的篁岭古村,500年来枕山而待,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
2013年深秋,在“美丽中国行·中央新闻媒体聚焦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大型采访活动中,右军跟随着二十余家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和门户网站旅游版主、摄影达人等,第一次来到篁岭。大家坐着缆车到达古村后,循着古石阶一路向上,远处的民居窗台上支出一根根木棍做成的晒台,上面铺着一个个竹匾,匾里装着金黄的玉米、红色的辣椒,让人眼前一亮,可耳边是电锯的作业声,鼻子里还能闻到油漆的味道。当时的篁岭一切都还在准备之初,右军对于它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但是,篁岭古村的打造者、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却给她很深的印象:他斥资1200多万元在山底新建安置房屋,让山上100多户村民整体搬迁,并投资一亿余元,异地搬迁保护了40多栋徽派古建筑。吴向阳说:“要想保持徽州古村及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对村庄进行产权收购和搬迁安置,挖掘古村内涵,灌注文化因素。”为此,他走上了一条“异地保护”之路。
这样的一系列举措,对于篁岭古村的居民来说,也是一种“福利”。篁岭村此前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有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等生活难题,加上村民绝大部分农田、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在山下,搬离古村后的生活更加方便了。
2014年春天,右军陪着朋友再次去篁岭时,从缆车里出来,沿着石阶而上,涓涓细流从石阶旁引流而下,清泉声入耳,一下子让人的心宁静下来,村子里由一排古宅改建成的商铺街里,已经有咖啡店、茶叶店陆续开张,这些古宅里透露出的现代商业味道,让颇具文艺气息的朋友们很是喜欢。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婺源召开,右军再次来到篁岭,这次篁岭的变化,令她震撼。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已经开放,广场上正在跳傩,四周围着许多游客,他们脸上除了新鲜好奇之外,还有一种对未知事物了解的渴望;有的古宅里,木匠正在雕刻木制窗花;有的老房前,男人在外面打糍粑,女人在厨房蒸着各种糕点,她们还会热情地与游客聊天,回答关于食物的各种提问;在古宅的走廊上,制伞师傅正在描画着伞面;在古老的街道上行走,两边有许多艺术系的学生正在绘画,古老的建筑在他们的笔下复活……这里不仅仅将古建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旧时村庄的生活方式,也在很好地延续。目前,公司吸收了100多名篁岭古村居民在景区工作,除了维护景区卫生,许多村民从事的是民俗表演、花海种植等工作。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生活方式、文艺腔调的店铺,这些结合在一起,让篁岭越来越有魅力。2014年,这里的游客人数超过3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千万元。
在篁岭,乡村遗产空间的功能被再造了,乡村的遗弃资源被盘活了,古村资源被有效利用延续与传承。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篁岭对古村进行内涵挖掘、文化灌注,随着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这条与旅游相结合的保护古村落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江西日报记者 游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