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繁复精巧 耗时费力 非遗旅游商品价格何时接地气
6日,在南昌市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14江西省旅游商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旅博会”)现场,临川竹编工艺展台所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但看的人多买的少,一个直径约20cm的竹编小簸箩售价要800元,非遗旅游商品不够接地气的价格让一些顾客望而却步。
事实上,我省大部分非遗旅游商品都面临这种困境:一方面,因其制作繁复精巧,耗时费力,制作成本难以下降;另一方面,江西旅游市场急剧扩大文化旅游商品的需求,呼唤非遗旅游商品的工业化量产。非遗旅游商品如何走下神坛,走进更多游客的礼品袋中,还需要从业者们付出更多思量。
手工制
50幅夏布绣作品团队耗时要20天
9日,刚在南昌忙活完旅博会展演事宜的江西渝州绣坊艺术总监张小红马不停蹄地赶回新余。一些游客在旅博会上下的订单需要马上安排绣制。
“一名游客在现场为自己即将过百岁寿辰的父亲订制了50幅象征长寿的小幅夏布绣作品,我们的设计和素描已经要开始了。”说话的张小红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夏绣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因为客人约定在28日前来新余取货,她们必须马上安排绣制。
这名为老人贺寿的游客订制的夏布绣属于小幅作品,装裱后的规格也不过12cm×12cm,价格每幅120元。尽管作品规格不大,工艺上也没特殊要求,但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张小红和她的团队要付出近20天的辛劳。她说:“夏布绣制作流程要求严格,并不能上手就绣,一般需要经过设计、布面素描、绣制和装裱几个环节。这50幅贺寿作品的前期设计和布面素描上色需要5天左右;最为繁复的绣制环节,需要20个绣娘每天花10个小时,集中绣制5天才能完成。最后,我们还要花一周时间装裱、包装。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做,我们才能如期完成作品。”
一直以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夏布绣走的是高端政务、商务礼品路线,全年生产的产品不多,精工细作保证了非遗商品的文化内涵。近两年来,在江西旅游强势发展之下,能够助益旅游商品文化价值提升的非遗旅游商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张小红也开始在非遗旅游商品领域开疆拓土。
但是,因为纯手工制作,工艺要求高,夏布绣的成本很难降下来。
9月6日,在旅博会现场,张小红拿起展台上的夏布绣名片夹说:“别看这名片夹上的一片绣花并不大,绣娘们要绣出来也要一天多时间。现在绣娘每月的工资都要三千元,时间成本算上一天都要近百元,还要加上一些包装和材料费。我们现在按成本价卖100元/只,游客也很喜欢,但真正买的人还是很少。”
张小红说,为了保证夏布绣的古朴原味,所有作品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成本无法降低,想被市场接待“还需要一段时间”。
此次旅博会上,共有来自我省各地市的38项非遗技艺前来参展,其中大部分已经在开发旅游商品。和前文所提到的临川竹编工艺、夏布绣一样,大部分非遗旅游商品都正在遭遇因手工制作,量产份额少而导致成本高,市场接纳度较低的难题。
产业化
原价800元/只歙砚现只需300元
目前江西非遗旅游商品不少,最为吸引人的包括竹编簸箩、余江木雕、萍乡花果雕礼盒、萍乡傩面具等。其中大部分商品因其制作方法繁复、精巧,材质的独特、珍贵,强调手工制作,所以价格居高难下。但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呼唤更多物美价廉的文化旅游商品,手工制作一来产量过低,二来价格不能接地气。
对此,采访中,江西省旅发委一名相关负责人建议,为了适应旅游市场需求,非遗旅游商品不应该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应该尝试量产。这名负责人称:“只要保留非遗的文化特性,工业化量产也不成问题。比如,景德镇的老茶碗不一定都要手工绘制,也可以印刷。竹编、刺绣之类的也可以工业化,这样有助于更多游客用更低廉的价格把带有江西文化元素的商品带回家乡。”
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与现代企业生产手段结合。婺源朱子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江亮根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因为产业化,他们生产的旅游商品砚成本缩减了2/3。”
江亮根同时还有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去年,江亮根引进了砚台雕刻机器,使得旅游商品砚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他说:“比如一款刻有《朱子家训》中文字的砚台,原来售价是800元,其中石材费用近200元,其他五六百元是给艺人的手工费。现在改为机器量产之后,雕刻成本下降到了百元左右,所以总价也只要300元。”
和婺源歙砚一样,婺源木雕、夏布绣等江西非遗项目均开始了产业化尝试。记者采访后发现,非遗技艺传承人们都承认产业化量产后,非遗旅游商品成本急剧下降,下降幅度约2/3。
待破解
保护创新专利 走出人才困境
对于非遗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并非人人都能接受,还存在着一些争议。致力于发展非遗项目“婺源三雕”中木雕技艺的婺源县华龙木雕有限公司负责人俞有桂认为,如果丢掉了手工制作的工艺,机械化量产不仅不会保护技艺,最终还会扼杀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所以俞有桂和他所在的企业坚持两条腿走路,主力放在手工雕刻的高文化价值的产品上,与此同时兼营旅游商品产业化制作。
另外,也有人认为,非遗旅游商品的产业化之路还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缺失等难题。“如果跟产业化结合起来,最核心的是需要有人来经营,但我省的非遗传承人显然大部分不懂市场。”江西省旅发委一名负责人表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困境。华龙木雕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称,即便是产业化,操作机器的人,还是需要懂些技艺的。“比如我们的精雕刻机的操作者,不仅需要会做矢量图,还需要对我们的技艺有一定理解。”
除此之外,记者采访时还发现,因为专利保护问题,部分非遗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量产还存在疑虑。一名非遗传承人说:“因为专利保护法律的不健全,我们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很多时候,一种创新的非遗旅游商品刚研发上市,立即就被批量复制。由于付出了研发成本,我们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复制品,立即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信息日报记者刘定乐/文、图由曾博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