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黑龙江虎头要塞

09.09.2015  18:11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是一段颇具神秘色彩的历史。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9月1日开始,1945年8月15日结束。然而,在黑龙江虎头要塞遗址却清楚地记载: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对虎头要塞发动攻击,激战至26日终于攻克要塞。由于虎头之战结束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 11天之后,要塞也因此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

日军秘密修建要塞

虎头,是黑龙江省虎林市的一个边陲小镇,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面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联邦的伊曼市隔江相望。二战中,它一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1933年日军侵占虎头后,便在这里驻扎重兵,秘密修建虎头地下要塞,企图把这里变成进攻苏联的桥头堡:虎头镇北的猛虎山由三个山丘构成,远眺有虎尾、虎身、虎头之分,如凶猛的卧虎之态,形象极为逼真,高昂的虎头,隔江雄视着俄罗斯的伊曼市、伊曼铁道桥、西伯利亚铁路及前苏联的萨里斯基军事区。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为中心,由山底向东、西猛虎山延伸,长达8公里。之后,延伸到虎北山和虎啸山,形成了巨大的地下隧道网络。隧道宽、高3至4米,所有覆被均用3米厚的钢筋水泥浇铸,工事上面的自然植被茂密,不见一点人工痕迹。在山地的表面开有出入口、枪眼、炮眼、反击口、换气孔、观测所等几十条横竖通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山底下向各处延伸。

在要塞工程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飞机场。要塞在山体中,分为四个地区,各自形成可以单独进行攻防作战的设施。

日军为了在作战时炸毁乌苏里江对岸苏联的西伯利亚铁道桥,1941年从日本东京湾要塞运来了大阪工厂制造,射程20公里,日本陆军唯一重型武器——40厘米口径的榴弹炮一尊,每发炮弹重1吨。在各阵地还装备了各种远射程炮。

日军将虎头要塞夸耀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可坚持6个月不怕围困的坚固要塞”。

苏军强攻虎头要塞

1945年8月6日,位于虎头西南方乌苏里江畔的新桥国境监视哨,被苏联红军挺进队突然包围。

8月8日11时58分,苏联萨里斯基军事区重炮(15厘米口径榴弹炮)突然打出第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的仓库,引起爆炸。巨响震撼了整个虎头镇,烟尘弥漫,一片昏黑。

8月9日,已遭到一次炮击的虎头守备部队更加惶恐不安。1时05分,集结于伊曼附近的苏联炮兵,突然用他们的16门20厘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一齐向虎头日军阵地开火。在炮击日军的同时,苏联第57边防总队的边防军,乘坐汽艇和小船,渡过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对日军的所有哨所进行袭击,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消灭了260名日军,占领了日军的江边哨所。

这次苏军的突然袭击,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虎头筑垒地域的道路、地面工事、日军营房、通讯设施、铁路和车站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日军的警戒部队和司令部中断了联系。晚6时30分,苏军的炮火再次猛烈袭击,对日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了摧毁性打击,这是苏军渡江前清扫障碍的炮击。

苏联边防军占领了日军所有的江边哨所后,兵分三路强渡乌苏里江。

8月10日,苏军决定再用空中优势和重炮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虎头筑垒地域内,到处都有炮弹在爆炸,地下要塞多处混凝土掩体出现了严重的崩裂。18时许,苏军以坦克开路,指挥陆军从三个方面发起第一次总攻。

日军守备队员虽然只有不足1500名(此外还有军属、开拓团员、满铁社员以及避难家属1200余人),但火力装备较强。如猛虎山主阵地,有40厘米大口径火炮1门,16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加上野炮、速射炮、曲射炮、迫击炮,共计24门。

在日军的阵地上,多次形成反复的拉锯战斗。日军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战地司令官大木正大尉竟下令炸毁无线电,他在军官们面前叫嚷,在险恶的时候,要实行全员玉碎。他命令部队在隧道里的多处都安放上了50公斤重的炸药包,一旦战斗无望,就引爆自毁,决心与苏军死战到底。

全歼虎头日军

1945年8月19日这天,是虎头要塞日本国境守备队最悲惨的日子。这一天,苏军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苏军攻占了猛虎山日军阵地后,枪炮声在乌苏里江畔完全消失了,除了虎头筑垒区域炮火留下的累累痕迹外,便是一片和平景象。但是,在猛虎山要塞区后方的虎啸山还有50余名日军幸存者,平顶山及其他要塞里也仍然有活着的日军。

8月26日下午3时30分,虎头日军守备队仅剩的53名官兵被苏军活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场帷幕终于在虎头这里落下了,这次战斗整整比二战结束的时间拖后了11天。这11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付出了2000余人的生命。这场残酷的战争也夺去了1000余名苏军官兵的生命。

(据《河南法制报》 马国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