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工业强攻冲刺千亿园区

07.02.2014  10:15

抢抓昌九一体化机遇 聚焦临空经济发展

  抢抓昌九一体化机遇,聚焦临空经济发展。经开区以 “核心增长极主板块、昌九一体化主力军”的整体视角审视发展,以大昌北为平台,以昌九共融发展为契机,以临空经济区为支点,掀起了新一轮升级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热潮。2013年,该区充分发挥优势,大胆先行先试,大力招商引智,“管家式”服务助推龙头企业“爆发式”增长,产城融合深入人心,城市化工业化相得益彰,完成工业总值793亿元,增长22%;财政总收入36.88亿元,增长20.5%……一个集政策叠加机遇和区位产业优势于一身的开发区,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一个产业强劲、功能完善,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国家级生态现代工业新城正在形成。

  实在实干

  向千亿园区冲刺

  “今年我们将全力向千亿产业园区冲刺,用三年时间到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南昌经开区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该区将借助发展临空经济区东风,向千亿园区冲刺。

  作为全市临空经济的承载主平台,经开区按照“科学规划,产业提升,项目推进,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依托自身空间和产业布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进一步拓宽招商思路,以发展临空产业为核心,提升现有产业,发展高科技外向型经济产业,全力打造承载“临空经济区”主平台。目前,该区正在逐步推进湖滨大道、昌九大道等“四横四纵”主要路网的建设;在小微工业园启动了临空经济区3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建设,欧菲光、艾炜特等一批大企业正在洽谈入驻。

  冲刺千亿产业园区,重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开区按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要求,出台《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及引导区内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姻,实现成果转化,不断推动传统加工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该区“制造+研发+总部”三位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0余家。去年,南昌欧菲光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恒天动力、硬质合金、诚志股份、百路佳等9家企业科研机构被评定为江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三年强攻

  努力实现“四大突破

  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经开区将由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制造+研发+总部基地”的现代先进制造业跃升,由单一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新区转型,锁定“千亿园区”发展目标不动摇,全面打响经开区“三年强攻计划”大会战。

  对照今年全市提出的“工业、服务业、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四个“三年强攻计划”要求,经开区细解着自己的指标任务,实现“四大突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16年,连续用三年时间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1500亿元;园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16%,到2016年,连续用三年时间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提升到18%;拆迁旧村庄、老企业、棚户区突破80万平方米,到2016年,连续用三年时间拆迁200万平方米,满足安置需要;继续实施20项城建城管、社会民生项目,到2016年,连续用三年时间强力推进产城互动融合。

  勇于担当

  争当发展“排头兵

  经开区紧紧把握全省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临空经济区建设和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三大机遇,坚持“工业立区、创新强区、功能活区、三产富区”的发展战略。“二三并举”,加快区域产业聚集和服务业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助力南昌改革发展大局,以五个“担当”为载体,争当发展的“排头兵”。

  担当昌九一体化的强支撑。依托以欧菲光为龙头的光电产业基地,以格特拉克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海立、奥克斯为龙头的家用电器产业基地等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做大总量、扩大规模,形成“昌九一体化”的引擎和产业高地。

  担当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今年,该区新建、继建的工业项目有45个,总投资约260亿元……据悉,该区预计在2014年竣工投产的项目约18个,2015年竣工投产的项目将有22个。

  担当工业发展的先行军。到2016年,以欧菲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可达400—500亿;以格特拉克、百路佳等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三大产业集群都可突破200亿;家电产业、食品饮品产业产值要分别突破150亿。

  担当创新驱动的试验区。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现有扶持政策由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支持海立、欧菲光等入区企业与高校、重点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北大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取得突破性进展。

  担当要素聚集的新平台。继续加快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平台建设,如博士后工作站、高科技人才创业中心;提升保税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实施园区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搭建园区金融服务平台;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解决好员工和居民居住、教育、医疗、出行等生活需求。(记者 万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