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南昌大学二附院开展“国际慢粒日”医患宣教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CML)是一种血液肿瘤性疾病,发病率1.2--1.6/10万,40岁左右的中年人高发。
这种疾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异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和P210蛋白,后者为酪氨酸激酶,该酶的高表达可导致粒细胞的生长失控、细胞凋亡受阻而出现一系临床表现。该疾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期自然发展至加速及急变的中位时间为3-5年,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家庭幸福。
9·22国际慢粒日”源于2008年国际上的患者组织发起的“CML认知日”。2012年底,世界慢粒患者大会决定确立“国际慢粒日”。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携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同开展“9.22国际慢粒日聚爱行动”。
从2001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用于治疗慢粒以来,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正规接受治疗的Ph+CML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大大提高,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患者8年总生存率达89%,预估19年总生存仍可达80%。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配合国际慢粒日于9月22日举行了慢粒知识宣教活动。石庆之教授向患者详细介绍了CML疾病的基础知识,例如:什么是CML、病因、发病机制、分期、临床表现和特点、治疗措施、治疗时的注意事项等。汤爱平教授介绍了慢粒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中疗效监测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监测尤为重要。定期PCR疗效监测有助于及时判断疗效,对于疗效欠佳或治疗失败者,适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可帮助患者回到通往理想治疗目标的轨道。华建媛教授在此次知识讲座中,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服药、注意事项,如何看检查单。并向与会者展示了3位患者服药期间各项指标(白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解读。前来参加活动的患者及家属七十余人,会场气氛活跃、患者积极参与提问,专家细心解答,患者及家属与专家们热情互动,患者纷纷表示对疾病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对他们今后的治疗十分有益,有政府在治疗费用上的关怀,有专家们在治疗上的精心指导、有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他们将更有信心和勇气,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工作、学习、生活!
网址链接: http://jk.jxcn.cn/system/2015/09/30/0143276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