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得下栽得活栽得美 聚焦江西“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
最是一年春光好。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正是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的关键时期,全省造林绿化工作有什么新理念新举措?
连日来,记者通过采访省有关部门,走进造林绿化现场,与林业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交谈,一探究竟。
“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需再鼓劲再加油
今日赣鄱大地,自东往西,从南到北,处处涌动着造林绿化的热潮。
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全省完成整地面积216.44万亩,占省下达计划的108.22%;完成造林面积120.36万亩,占省下达计划的60.18%。
更为可喜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造林绿化工作显现三大“利好”——
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的目标,去年10月以来,省领导多次对“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高度关注全省造林情况。今年2月23日,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率省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秀美江西添一片绿。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间隙,强卫书记特别指出,国土绿化工作要提高绿化率,更要提升绿化质量;要大力种植乡土珍贵树种,积极调整山林树种结构,提升林业质量;要把城乡绿化与美化并行,提升城乡建设品位、生活品质;要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江西的绿色明珠。
绿色是秀美江西的本色,也是落实人民群众追求低碳、健康生活的核心元素之一。坚持植树造林,让赣鄱大地更绿、更美,是广大群众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先后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跨世纪绿色工程”、“一大四小”工程等一系列反响较大的造林绿化工程,一棵树接着一棵树种,一任接着一任干,铸就了江西青山绿水品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开展的“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既是一份事业传承,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为的是江西更绿、更美。
“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符合当前省情林情。全省“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以六大工程建设为目标,要求山上山下双轮驱动、提质扩量全面推进、建设保护齐头并举、生态经济效益共显,并在去年底对工程建设实行由下而上的项目申报制,进一步规范了工程建设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为确保工程建设科学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符合当前江西省情林情。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浙江、广东、广西等省份提出了森林覆盖率超60%的规划目标,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我省如期完成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4%的 “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关键看今年。
综上所述,我省“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需再鼓一把劲,再加一把油。
造林绿化工作需提速提质增效
着眼江西造林绿化工作的当前和未来,立足“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的全局和现状,结合各地在实践中出现的经验和不足,我省造林绿化工作需力求实现提速、提质、增效,科学统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抓任务落实,确保栽得下。省长鹿心社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200万亩的目标任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个目标任务能否全面完成,关键在落实。各地应抢抓时间、落实任务,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倒排工期、加快进度,争取清明节前把树都栽下去。
抓制度创新,确保栽得活。树能不能栽活,一个是当时的栽植水平过不过得了关,一个是后期的管护跟不跟得上。“辛苦三五年,幸福度晚年”,泰和县桥头镇农民曾广远和他的店前合作社的造林模式是,种下的树和自己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精心管护,确保树栽得活。因此,树栽不栽得活,主要是机制问题。各地应加快投入机制、造林机制、经营机制创新,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造林和管护主体;让国有林场改革尽量往公益性改革方面靠;积极培育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抓规划设计,确保栽得美。造林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各地应着力提升城镇绿化档次,突出城市特色,实现城乡绿化美化的统一;着力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坚持高起点抓好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两侧绿化带建设,以及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山体绿化和林相改造;着力提升山上森林质量,抓好低产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和“示范林场”、木材基地县森林抚育等工作;着力开展乡村生态风景林建设,通过采取植树造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措施,建设一批具有生态风景林的森林乡村,改善农民居住生态环境,丰富乡村生态文化,为“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打造新的亮点。
至此,我省林业系统吹响了提速提质增效的集结号,抓好“森林质量年”活动,着力推进由山下造林向山上造林转变、由荒山荒地造林向低产低效林改造转变、由单一木材效益向多效益转变“三个转变”,推动营造林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贡献。
东方风来满眼春。我们相信,只要创新理念,落实举措,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定能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本报记者 张志勇